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3-15页 |
1.2.1 抗生素简介 | 第13-14页 |
1.2.2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2.3 抗生素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抗生素废水去除技术 | 第15-20页 |
1.3.1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2 物理法 | 第16页 |
1.3.3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4 高级氧化法 | 第17-18页 |
1.3.5 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 第23-24页 |
2.2.1 催化剂制备 | 第23-24页 |
2.2.2 催化剂表征 | 第24页 |
2.3 污染物去除实验及指标测定 | 第24-26页 |
2.3.1 去除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2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3.1 SEM | 第26-27页 |
3.2 XRD | 第27-29页 |
3.3 XPS | 第29-30页 |
3.4 FT-IR光谱 | 第30页 |
3.5 Raman光谱 | 第30-31页 |
3.6 BET&SF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催化剂的优化及催化效能分析 | 第33-50页 |
4.1 不同体系对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去除效能 | 第33-37页 |
4.1.1 不同体系的去除效能 | 第33-35页 |
4.1.2 不同体系的自由基 | 第35-37页 |
4.2 催化剂合成要素的优化 | 第37-40页 |
4.2.1 Fe~(2+)用量 | 第37-38页 |
4.2.2 GO用量 | 第38-40页 |
4.3 催化剂各组分在去除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作用 | 第40-43页 |
4.3.1 Fe~(2+)的作用 | 第40-41页 |
4.3.2 GO的作用 | 第41-43页 |
4.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与稳定性 | 第43-49页 |
4.4.1 不经任何处理催化剂 | 第44-45页 |
4.4.2 乙醇处理催化剂 | 第45-46页 |
4.4.3 蒸馏水处理催化剂 | 第46-47页 |
4.4.4 催化剂循环利用的不同处理对去除效能影响的比较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50-84页 |
5.1 催化剂投加量 | 第50-51页 |
5.2 氧化剂投加量 | 第51-53页 |
5.3 初始浓度 | 第53-54页 |
5.4 反应体系理化性质 | 第54-76页 |
5.4.1 pH值 | 第54-57页 |
5.4.2 温度 | 第57-58页 |
5.4.3 阴离子 | 第58-64页 |
5.4.4 阳离子 | 第64-70页 |
5.4.5 富里酸 | 第70-71页 |
5.4.6 小分子有机酸 | 第71-76页 |
5.5 反应机理的推断 | 第76-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