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若干问题思考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相关用语辨析 | 第11-13页 |
(一)对“精神病”用语的反思 | 第11-12页 |
1.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 第11页 |
2.法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 第11-12页 |
(二)“精神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 第12-13页 |
1.精神障碍的概念 | 第12页 |
2.精神障碍的分类 | 第12-13页 |
二、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概述 | 第13-18页 |
(一)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刑事责任能力 | 第14页 |
2.受审能力 | 第14-15页 |
3.作证能力 | 第15页 |
4.服刑能力 | 第15-16页 |
5.性自卫能力 | 第16页 |
(三)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的特点 | 第16-18页 |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 第16页 |
2.鉴定过程的回溯性 | 第16-17页 |
3.专业知识的跨学科性 | 第17页 |
4.鉴定手段的有限性 | 第17页 |
5.鉴定意见的主观性 | 第17-18页 |
三、我国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中的问题 | 第18-19页 |
1.现行法律法规的矛盾性 | 第18页 |
2.鉴定意见取代法官对法律专业问题的判断 | 第18-19页 |
(二)其他鉴定内容的问题 | 第19-20页 |
1.欠缺受审能力评定的相关规则 | 第19-20页 |
2.对危险性行为风险评估的缺失 | 第20页 |
(三)鉴定启动机制存在弊端 | 第20-22页 |
1.启动权配置失衡 | 第20-21页 |
2.司法人员在启动环节对医学问题进行判断 | 第21页 |
3.欠缺强制鉴定的相关规定 | 第21-22页 |
四、完善我国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制度的建议 | 第22-30页 |
(一)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机制的重构 | 第22-24页 |
1.明确司法人员的评定主体地位 | 第22页 |
2.重视医学鉴定专家的作用 | 第22-23页 |
3.我国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应然标准 | 第23-24页 |
(二)对受审能力评定等其他鉴定内容的立法完善 | 第24-27页 |
1.构建受审能力评定机制 | 第24-26页 |
2.强化对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的预测 | 第26-27页 |
(三)鉴定启动机制的改进 | 第27-30页 |
1.增强辩方参与鉴定启动的权利 | 第28页 |
2.细化刑事司法精神障碍鉴定启动的考量因素 | 第28页 |
3.增设强制启动机制和救济机制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