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辽宁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研究--以佛寺村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选题背景第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1.4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5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5.1 实地调查法第26页
        1.5.2 文献研究法第26页
        1.5.3 问卷调查法第26-28页
    1.6 论文框架第28-29页
第2章 传统村落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第29-38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29-31页
        2.1.1 传统村落第29页
        2.1.2 蒙古族文化第29-30页
        2.1.3 物质文化遗产第30页
        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0页
        2.1.5 文化空间第30-31页
        2.1.6 共生设计第31页
    2.2 传统村落遗产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基础第31-33页
        2.2.1 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第31-32页
        2.2.2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第32-33页
    2.3 传统村落遗产构成要素间的文化生态共生关系第33-37页
        2.3.1 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33-34页
        2.3.2 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34-35页
        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的关系第35-36页
        2.3.4 传统民居与居民的关系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概述第38-57页
    3.1 蒙古族及其传统文化概述第38-42页
        3.1.1 蒙古族起源与发展第38-39页
        3.1.2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第39-40页
        3.1.3 蒙古族的传统民俗第40-41页
        3.1.4 蒙古族的特色符号第41-42页
    3.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2-45页
        3.2.1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42-43页
        3.2.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43-44页
        3.2.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第44-45页
    3.3 阜新地区整体概况第45-47页
        3.3.1 区域位置第45-46页
        3.3.2 自然环境第46-47页
        3.3.3 行政区划第47页
        3.3.4 民族构成第47页
    3.4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空间分布及特色第47-51页
        3.4.1 阜新地区蒙古族来源与现状第47-48页
        3.4.2 阜新地区蒙古族村落的空间分布第48-51页
        3.4.3 阜新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第51页
    3.5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多元价值解析第51-55页
        3.5.1 空间形态的价值第52-53页
        3.5.2 传统建筑的价值第53-54页
        3.5.3 传统民俗的价值第54-55页
        3.5.4 曲艺技艺的价值第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策略第57-70页
    4.1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问卷调查与分析第57-60页
    4.2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第60-63页
        4.2.1 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遭受破坏第60-61页
        4.2.2 村民对遗产保护主动意识不强第61页
        4.2.3 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第61-62页
        4.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第62页
        4.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不足第62-63页
    4.3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第63-66页
        4.3.1 文化传承原则第63-64页
        4.3.2 共同参与原则第64-65页
        4.3.3 整体系统原则第65页
        4.3.4 科学可行原则第65-66页
    4.4 阜新地区蒙古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综合性策略第66-69页
        4.4.1 分层保护,划定相应保护范围第66-67页
        4.4.2 统一风格,延续村落风貌特色第67页
        4.4.3 与时俱进,传统建筑改造再生第67-68页
        4.4.4 场所植入,完善村落空间功能第68-69页
        4.4.5 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第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佛寺村村落遗产整体共生性保护设计第70-103页
    5.1 佛寺村概况第70-78页
        5.1.1 地理位置第70-71页
        5.1.2 自然环境第71-72页
        5.1.3 社会环境第72-73页
        5.1.4 形成发展第73页
        5.1.5 村落现状第73-74页
        5.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74-78页
    5.2 佛寺村整体空间格局分析第78-83页
        5.2.1 村落总体平面格局第78-81页
        5.2.2 广场等曲艺表演空间第81页
        5.2.3 传统院落空间格局第81-83页
    5.3 传统居住建筑形态分析第83-88页
        5.3.1 空间格局第83-84页
        5.3.2 结构形式第84-85页
        5.3.3 建造材料第85页
        5.3.4 外部形态第85-88页
    5.4 佛寺村村落遗产整体共生性保护设计实践第88-102页
        5.4.1 整体共生性保护设计范围第89页
        5.4.2 佛寺村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89-90页
        5.4.3 村落遗产整体共生性设计理念第90-92页
        5.4.4 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第92-100页
        5.4.5 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第100-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结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附录第105-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沈阳与长春广场建筑对比研究
下一篇: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的连接方法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