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沈阳与长春广场建筑对比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近代沈阳、长春城市广场的形成与演变 | 第20-37页 |
2.1 两地近代广场规划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 第20-27页 |
2.1.1 两地近代广场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2 《奉天都邑计划》指导下的沈阳规划 | 第23-25页 |
2.1.3 《新京国都建设计划》指导下的长春规划 | 第25-27页 |
2.2 两地近代广场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 | 第27-31页 |
2.2.1 广场形式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2 沈阳市近代广场与道路空间关系 | 第28-29页 |
2.2.3 长春市近代广场与道路空间关系 | 第29-31页 |
2.3 两地近代广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1-36页 |
2.3.1 沈阳市近代广场与城市空间关系 | 第31-35页 |
2.3.2 长春市近代广场与城市空间关系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沈阳、长春近代广场建筑的构成及现状 | 第37-63页 |
3.1 两地近代广场建筑的分类 | 第37-38页 |
3.1.1 军政类建筑 | 第37页 |
3.1.2 金融类建筑 | 第37-38页 |
3.1.3 商业类建筑 | 第38页 |
3.2 沈阳近代广场建筑的形成 | 第38-49页 |
3.2.1 沈阳近代广场建筑的构成 | 第38-39页 |
3.2.2 中山广场建筑群现状 | 第39-44页 |
3.2.3 其他典型广场建筑现状 | 第44-49页 |
3.3 长春近代广场建筑的形成及现状 | 第49-57页 |
3.3.1 长春近代广场建筑的构成 | 第49-51页 |
3.3.2 人民广场建筑群现状 | 第51-54页 |
3.3.3 其他典型广场建筑 | 第54-57页 |
3.4 影响两地近代广场建筑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57-62页 |
3.4.1 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2 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中外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影响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沈阳、长春近代广场建筑特征及其形式语言 | 第63-91页 |
4.1 沈阳近代广场建筑及其环境的基本特征 | 第63-67页 |
4.1.1 建筑特征 | 第63-66页 |
4.1.2 环境特征 | 第66-67页 |
4.2 长春近代广场建筑及其环境的基本特征 | 第67-70页 |
4.2.1 建筑特征 | 第67-70页 |
4.2.2 环境特征 | 第70页 |
4.3 沈阳、长春近代广场建筑形式语言比较与分析 | 第70-89页 |
4.3.1 两地广场建筑的形象 | 第70-78页 |
4.3.2 两地近代广场建筑的平面、立面和空间 | 第78-83页 |
4.3.3 两地近代广场建筑的结构和技术措施 | 第83-84页 |
4.3.4 两地近代广场建筑的建筑材料与建筑色彩 | 第84-87页 |
4.3.5 关于两地近代广场建筑的几个思考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