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 | 第9-11页 |
1.3.2 汉语词语群研究 | 第11页 |
1.3.3 新词语群研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2章 现代汉语新词语群概貌 | 第14-21页 |
2.1 词语群概貌 | 第14-17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2 词语群数量 | 第15-16页 |
2.1.3 结构特点 | 第16页 |
2.1.4 领域分布 | 第16-17页 |
2.2 词语群的社会学特点 | 第17-21页 |
2.2.1 以人为中心——反映社会众生相 | 第17-18页 |
2.2.2 聚焦社会事件——反映社会矛盾 | 第18-19页 |
2.2.3 依托网络媒体——反映个性语体呈爆发式增长 | 第19-21页 |
第3章 新词语群共同成分的特点 | 第21-28页 |
3.1 共同成分复现率及其与词语群的关系 | 第21-23页 |
3.1.1 共同成分的复现率 | 第21-22页 |
3.1.2 共同成分的复现率与词语群大小的关系 | 第22-23页 |
3.2 共同成分的位置特点 | 第23-28页 |
3.2.1 共同成分在前位的词语群 | 第23-24页 |
3.2.2 共同成分在后位的词语群 | 第24页 |
3.2.3 共同成分与其他成分的结构关系 | 第24-28页 |
第4章 “词语模”与新词语群的形成 | 第28-36页 |
4.1 词语模的语义建构分析 | 第28-33页 |
4.1.1 “微+X”/“X+族”中的模槽“X” | 第28-30页 |
4.1.2 “微+X”/“X+族”中的模标“微”“族” | 第30-32页 |
4.1.3 词语模内部建构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4.2 词语模的语用理据分析 | 第33-36页 |
4.2.1 新生事物不断产生 | 第34页 |
4.2.2 求新求异的心理因素 | 第34-36页 |
第5章 新词语群的十年变化情况考察 | 第36-43页 |
5.1 词语群的数量变化 | 第36-38页 |
5.1.1 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词语群 | 第36页 |
5.1.2 处于不完全稳定状态的词语群 | 第36-37页 |
5.1.3 处于稳定状态的词语群 | 第37-38页 |
5.2 共同成分的语义变化 | 第38-43页 |
5.2.1 词汇意义的变化 | 第38-39页 |
5.2.2 语法意义的变化 | 第39-40页 |
5.2.3 色彩意义的变化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2006—2015年词语群数量分布表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