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

基于ThinkPHP框架动力性能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第二章 动力传动系统部件模型的建立第12-19页
    2.1 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2-14页
        2.1.1 发动机外特性数学模型第12-13页
        2.1.2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数学建模第13-14页
    2.2 离合器数学模型建立第14-15页
    2.3 变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5页
        2.3.1 变速器挡位数第15页
        2.3.2 变速器传动比设定第15页
        2.3.3 变速器传动效率数学模型第15页
    2.4 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建立第15-16页
        2.4.1 原始特性第16页
        2.4.2 输入特性第16页
    2.5 驱动桥效率模型第16-17页
    2.6 传动效率和总传动比数学模型第17页
        2.6.1 传动系效率模型第17页
        2.6.2 总传动比模型第17页
    2.7 动力传动系惯量处理第17-18页
    2.8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三章 汽车性能仿真计算第19-28页
    3.1 汽车动态性能评价方法第19-20页
        3.1.1 汽车动力性评价第19页
        3.1.2 汽车经济性评价第19页
        3.1.3 汽车排放性评价第19-20页
    3.2 动力性指标计算第20-26页
        3.2.1 最高车速计算第20-21页
        3.2.2 加速性能计算第21-24页
        3.2.3 最大爬坡度计算第24-26页
    3.3 经济性仿真计算第26页
        3.3.1 等速百公里油耗第26页
        3.3.2 多工况循环行驶燃油消耗量第26页
    3.4 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程度评价第26-27页
    3.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传动系参数的模糊优化第28-40页
    4.1 模糊优化设计简述第28-29页
    4.2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29-35页
        4.2.1 综合评价表达式的生成和各项权系数的选择第29-30页
        4.2.2 设计变量第30页
        4.2.3 普通设计约束条件的建立第30-31页
        4.2.4 模糊优化模型的建立第31-33页
        4.2.5 模糊优化模型的解法第33-35页
    4.3 优化算法选择第35-37页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描述第35页
        4.3.2 优化算法的流程第35-37页
    4.4 动力传动系统匹配优化选择流程及计算方法第37-39页
        4.4.1 设计变量第37页
        4.4.2 约束条件第37页
        4.4.3 发动机筛选第37-38页
        4.4.4 主减速器和变速器的筛选第38页
        4.4.5 快速优选匹配的方法和步骤第38-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汽车动力性能计算系统开发及实例计算第40-61页
    5.1 网站构建技术第40-42页
        5.1.1 WMAP架构第40页
        5.1.2 Apache服务器第40-41页
        5.1.3 PHP简介第41页
        5.1.4 Mysql简介第41页
        5.1.5 ThinkPHP框架第41页
        5.1.6 JQueryEasyUI框架第41-42页
    5.2 动力性计算系统设计第42-48页
        5.2.1 功能实现原理第42页
        5.2.2 系统安装设置第42页
        5.2.3 数据库设计第42-46页
        5.2.4 平台实现过程第46-48页
    5.3 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第48-50页
    5.4 计算实例第50-57页
        5.4.1 车辆动力性计算第51-56页
        5.4.2 车辆经济性仿真第56-57页
    5.5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第57-58页
    5.6 动力传动系统优选匹配设计第58-60页
    5.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6.1 总结第6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仿真优化
下一篇:考虑时滞的ACC间距控制策略对车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