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郊区居民通勤特征及空间分布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通勤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通勤研究 | 第11-13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通勤与职住空间分布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通勤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通勤 | 第18页 |
2.1.2 可达性 | 第18-19页 |
2.1.3 职住平衡 | 第19页 |
2.1.4 通勤矢量 | 第19-20页 |
2.2 通勤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郊区通勤空间分布 | 第20-21页 |
2.2.2 通勤特征与结构 | 第21页 |
2.2.3 通勤行为与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大都市郊区居民通勤群类划分 | 第24-34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3.1 因子分析法 | 第25-26页 |
3.3.2 K-means聚类分析法 | 第26-28页 |
3.4 通勤群体分类 | 第28-33页 |
3.4.1 通勤人群属性主因子分析 | 第28-31页 |
3.4.2 通勤人群聚类划分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大都市郊区居民通勤矢量属性分析 | 第34-53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6页 |
4.1.1 研究范围 | 第34-35页 |
4.1.2 居住空间集聚 | 第35-36页 |
4.1.3 就业空间集聚 | 第36页 |
4.2 通勤流向分析及样本选择 | 第36-39页 |
4.2.1 通勤流向分析 | 第36-37页 |
4.2.2 研究样本选取与分布 | 第37-39页 |
4.3 地铁沿线居民通勤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4.3.1 通勤矢量属性 | 第39-41页 |
4.3.2 地铁沿线小区通勤矢量属性 | 第41-44页 |
4.3.3 不同样本区的聚类人群分布 | 第44-45页 |
4.4 干线公路沿线居民通勤特征 | 第45-50页 |
4.4.1 通勤矢量属性 | 第45-47页 |
4.4.2 干线公路沿线样本区通勤矢量属性 | 第47-49页 |
4.4.3 不同样本区聚类人群分布 | 第49-50页 |
4.5 地铁与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居住区通勤对比 | 第50-52页 |
4.5.1 聚类人群分布 | 第50页 |
4.5.2 通勤时间属性 | 第50-51页 |
4.5.3 通勤距离属性 | 第51-52页 |
4.5.4 通勤效率属性 | 第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通勤矢量与职住空间选择模型 | 第53-60页 |
5.1 离散模型 | 第53页 |
5.2 多层Logit模型建模原理 | 第53-55页 |
5.3 特性变量确定 | 第55-56页 |
5.4 通勤矢量与职住空间选择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5.5 模型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