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1.1.1 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视角局限 | 第10-11页 |
1.1.2 “地域化”和“全球化”由对峙变为并举 | 第11-12页 |
1.1.3 相关设计理论研究尚待完善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解 | 第17-23页 |
1.3.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阐释与理解 | 第17-21页 |
1.3.2 商业步行街相关阐释与理解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6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4.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6-30页 |
1.5.1 研究对象选取 | 第26-27页 |
1.5.2 案例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现状问题 | 第30-54页 |
2.1 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概况 | 第30-39页 |
2.1.1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2.1.2 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要素和控制要素分析 | 第32-37页 |
2.1.3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功能与设计特点分析 | 第37-39页 |
2.2 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地域主义特色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39-48页 |
2.2.1 地域主义特色的表现形式分析 | 第39-44页 |
2.2.2 地域主义特色的建造模式分析 | 第44-48页 |
2.3 城市商业步行街情感文化设计存在问题 | 第48-49页 |
2.3.1 理念·文化——“纯粹的植入”,片段式表达 | 第48-49页 |
2.3.2 情感·环境——轻视场所精神,特色活动缺乏 | 第49页 |
2.4 城市商业步行街物质空间设计存在问题 | 第49-51页 |
2.4.1 整体·布局——忽视自然条件,脱离城市发展 | 第49-50页 |
2.4.2 段落·界面——历史符号拼贴,景观形式零散 | 第50-51页 |
2.4.3 节点·细部——特色空间失落,材料技法失衡 | 第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探究——以“瑞安天地”系列商业步行街为例 | 第54-108页 |
3.1 “瑞安天地”系列商业步行街概况 | 第54-58页 |
3.1.1 项目区位及项目概况 | 第54-58页 |
3.1.2 项目定位及特质分类 | 第58页 |
3.2 时代的交响——上海新天地 | 第58-66页 |
3.2.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58-59页 |
3.2.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59-60页 |
3.2.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60-66页 |
3.2.4 案例小结 | 第66页 |
3.3 活力的再现——武汉天地 | 第66-73页 |
3.3.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66-67页 |
3.3.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67-68页 |
3.3.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68-73页 |
3.3.4 案例小结 | 第73页 |
3.4 诗画的融糅——西湖天地 | 第73-82页 |
3.4.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73-75页 |
3.4.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75-76页 |
3.4.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76-81页 |
3.4.4 案例小结 | 第81-82页 |
3.5 山城的秀场——重庆天地 | 第82-91页 |
3.5.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82-83页 |
3.5.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83-85页 |
3.5.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85-90页 |
3.5.4 案例小结 | 第90-91页 |
3.6 南国的蜕变——岭南天地 | 第91-98页 |
3.6.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91-92页 |
3.6.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92-93页 |
3.6.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93-98页 |
3.6.4 案例小结 | 第98页 |
3.7 港湾的转身——大连天地 | 第98-103页 |
3.7.1 基址特质分析 | 第98-99页 |
3.7.2 情感文化分析 | 第99-100页 |
3.7.3 物质空间分析 | 第100-102页 |
3.7.4 案例小结 | 第102-103页 |
3.8 分析小结 | 第103-108页 |
3.8.1 情感文化设计小结 | 第103页 |
3.8.2 物质空间设计小结 | 第103-105页 |
3.8.3 情感与物质的交融 | 第105-108页 |
4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 第108-136页 |
4.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总体控制 | 第108-116页 |
4.1.1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108-110页 |
4.1.2 地域主义表达的类型定位 | 第110-111页 |
4.1.3 商业步行街中表达的特质 | 第111-114页 |
4.1.4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原则 | 第114-116页 |
4.2 针对商业步行街情感文化设计对策 | 第116-120页 |
4.2.1 理念?文化——“全球-地域”的外向性创新对策 | 第116-117页 |
4.2.2 情感?环境——“场所-活力”的诗意化建构对策 | 第117-120页 |
4.3 针对商业步行街物质空间设计对策 | 第120-135页 |
4.3.1 整体?布局——“街巷-形式”的认同感营造对策 | 第120-124页 |
4.3.2 段落?组团——“界面-符号”的综合化体现对策 | 第124-127页 |
4.3.3 节点?细部——“空间-设施”的归属式设计对策 | 第127-1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5 结语 | 第136-140页 |
5.1 结论 | 第136-138页 |
5.1.1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现实目标 | 第137-138页 |
5.1.2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理论目标 | 第138页 |
5.2 建议与不足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附录 | 第14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