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结构网络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5-43页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5-17页
        1.1.1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促使部分城市向大都市区转变第15-16页
        1.1.2 大都市区空间格局不合理问题凸显第16页
        1.1.3 多中心、网络化布局模式为当今许多大都市区探索前沿第16-17页
        1.1.4 重庆大都市区建设的客观需求第17页
    1.2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1 尝试构建基于联系视角的空间格局研究体系第17-18页
        1.2.2 从联系视角对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第18页
    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1 丰富了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第18-19页
        1.3.2 为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参考第19页
        1.3.3 研究靶区具有典型性,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第19页
    1.4 概念界定第19-25页
        1.4.1 大都市区第19-22页
        1.4.2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第22-23页
        1.4.3 网络第23-25页
    1.5 大都市区研究综述第25-36页
        1.5.1 大都市区研究历史回顾第25-28页
        1.5.2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第28-29页
        1.5.3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第29-31页
        1.5.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综述第31-36页
        1.5.5 小结第36页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36-39页
    1.7 研究思路第39-43页
        1.7.1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7.2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7.3 研究框架第41-43页
2 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化发展问题的定性分析第43-69页
    2.1 大都市区演化阶段理论研究第44-46页
        2.1.1 大都市区演化阶段性特征第44-45页
        2.1.2 多中心、网络化阶段特征第45-46页
    2.2 国外大都市区空间格局建设实践第46-55页
        2.2.1 东京大都市区第47-51页
        2.2.2 巴黎大都市区第51-52页
        2.2.3 纽约大都市区第52-54页
        2.2.4 案例分析小结第54-55页
    2.3 空间格局发展历程分析第55-62页
        2.3.1 空间格局发展历程第56-59页
        2.3.2 网络视角的空间格局发展历程定性解析第59-62页
    2.4 历版规划对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分析第62-65页
    2.5 空间格局网络化发展问题定性分析的综合结论第65-69页
3 基于SNA的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构建第69-81页
    3.1 空间格局网络化分析整体思路第69-70页
    3.2 空间格局网络分析语义模型构建第70-72页
        3.2.1 空间格局网络化发展要素分析第70页
        3.2.2 空间格局网络化要素语义转换第70-72页
    3.3 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构建框架第72-75页
        3.3.1 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第72-73页
        3.3.2 研究载体的确定第73-75页
    3.4 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构建第75-81页
        3.4.1 数据的收集、整理第75-77页
        3.4.2 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构建方法第77-79页
        3.4.3 基于SNA的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构建第79-81页
4 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数理分析第81-135页
    4.1 空间格局网络模型数理分析框架第81-82页
    4.2 网络整体分析第82-85页
        4.2.1 密度与直径第82页
        4.2.2 层级关系第82-85页
    4.3 凝聚子群第85-89页
        4.3.1 基于企业联系的空间格局“K-核”分析第86-87页
        4.3.2 基于交通联系的空间格局网络“K-核”分析第87-89页
        4.3.3 对比分析第89页
    4.4 网络权力分配第89-108页
        4.4.1 度数中心性分析第89-95页
        4.4.2 中介中心性第95-99页
        4.4.3 结构洞第99-103页
        4.4.4 本征矢量中心性第103-108页
    4.5 大都市区对外连接关系分析第108-132页
        4.5.1“块模型”第108-112页
        4.5.2 点入、点出度第112-132页
    4.6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4.6.1 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的外部效应第132页
        4.6.2 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的内部结构特征第132-133页
        4.6.3 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的层级结构第133-135页
5 重庆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网络化发展的思考第135-143页
    5.1 研究框架第135-136页
    5.2 现状分析第136-139页
        5.2.1 现状特征第136-137页
        5.2.2 现状问题第137-139页
        5.2.3 趋势与动力分析第139页
    5.3 对策研究第139-143页
        5.3.1 因地制宜地推进大都市区各节点网络职能建设第139-140页
        5.3.2 从局部网络培育出发,稳步推进空间格局网络化建设第140页
        5.3.3 在市域层面采取“点轴”模式,重点进行媒介城市建设第140-143页
6 结语第143-147页
    6.1 研究结论第143-144页
    6.2 创新点第144-145页
        6.2.1 基于关系数据的空间格局研究第144-145页
        6.2.2 计量社会学与城乡规划学跨学科研究第145页
    6.3 存在的不足第145-146页
        6.3.1 数据采集的局限第145页
        6.3.2 研究载体的局限第145-146页
        6.3.3 缺乏对空间格局网络成因及动态的研究第146页
    6.4 研究展望第146-147页
        6.4.1 SNA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运用前景第146页
        6.4.2 SNA 在城乡规划学中的应用前景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9页
附录第159-165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9页
    B. 附表第159-165页
    C. 附图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以“瑞安天地”系列商业步行街为例
下一篇: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