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巫山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51页
    1.1 研究的起源第17-21页
        1.1.1 为什么要研究“高密度”第17-18页
        1.1.2 为什么要落脚于公共空间第18-20页
        1.1.3 为什么要选择三峡库区第20-21页
    1.2 相关研究概念及对象界定第21-31页
        1.2.1 城市密度与高密度城市第21-26页
        1.2.2 公共空间第26-28页
        1.2.3 山地城市与三峡库区第28-31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31-47页
        1.3.1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第31-42页
        1.3.2 三峡库区公共空间基础研究第42-4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7-48页
        1.4.1 研究目的第47页
        1.4.2 研究意义第47-48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第48-51页
        1.5.1 研究内容第48-49页
        1.5.2 研究方法第49-50页
        1.5.3 研究框架第50-51页
2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第51-73页
    2.1 三峡库区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现状第51-53页
        2.1.1 高人.密度第52页
        2.1.2 高强度土地开发第52-53页
    2.2 三峡库区现代城市下“高密度”的特殊性第53-65页
        2.2.1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大环境特征第53-56页
        2.2.2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小环境特征第56-65页
    2.3 三峡库区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的优劣势分析第65-69页
        2.3.1 三峡库区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优势分析第65-68页
        2.3.2 三峡库区现代城市高密度发展劣势分析第68-69页
    2.4 公共空间:提升高密度城市空间品质的“调和剂”第69-71页
        2.4.1 公共空间建设是改善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拥挤的缓冲空间第69-70页
        2.4.2 公共空间改善是增强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活力的主导因素第70页
        2.4.3 公共空间改善是实现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的根本途径第70-71页
    2.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3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再认识第73-101页
    3.1 高密度发展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色性分析第73-75页
        3.1.1“内部紧凑—外部开敞”的公共空间总体结构模式第73-74页
        3.1.2 三维立体化的公共空间轴线结构骨架第74-75页
    3.2 高密度发展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特色性分析第75-89页
        3.2.1 高密度诉求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征第75-80页
        3.2.2 高密度诉求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街道空间特征第80-83页
        3.2.3 高密度诉求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公园空间特征第83-87页
        3.2.4 高密度诉求下三峡库区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特征第87-89页
    3.3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普遍性问题第89-91页
        3.3.1 步行空间联系薄弱,节点空间出现孤岛化第89页
        3.3.2 大尺度公共空间设计过于机械化,可用性单一第89-90页
        3.3.3 小尺度空间的宜人性不足,集约性不强第90-91页
        3.3.4 公共空间视线景观遮挡严重,作用力降低第91页
        3.3.5 公共空间的维护力不够,空间品质较差第91页
        3.3.6 公共空间文化趋同,特色性不明显第91页
    3.4 高密度对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第91-98页
        3.4.1 效益平衡的诉求第92-94页
        3.4.2 交往密度的诉求第94-96页
        3.4.3 健康环境的诉求第96-97页
        3.4.4 文化密度的诉求第97-98页
    3.5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4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第101-121页
    4.1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综述第101-102页
    4.2 三峡库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方法与原则第102-104页
        4.2.1 评价方法第102页
        4.2.2 评价指标原则第102-103页
        4.2.3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103-104页
    4.3 三峡库区现代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104-114页
        4.3.1 A1.经济效益系统第105-108页
        4.3.2 A2.社会活动系统第108-111页
        4.3.3 A3.生态空间系统第111-113页
        4.3.4 A4.文化空间系统第113-114页
    4.4 评价因素体系以及权重确定第114-119页
        4.4.1 评价基本情况第114页
        4.4.2 指标权重确定第114-116页
        4.4.3 一致性检验第116-117页
        4.4.4 评价结果汇总第117-119页
        4.4.5 等级评判第119页
    4.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5 巫山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第121-163页
    5.1 巫山县城市现状分析第121-124页
        5.1.1 巫山县基本情况第121-122页
        5.1.2 巫山县建设状况第122-123页
        5.1.3 巫山县高密度现状特征第123-124页
    5.2 巫山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第124-140页
        5.2.1 巫山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系统第124-129页
        5.2.2 巫山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系统第129-136页
        5.2.3 巫山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系统第136-138页
        5.2.4 巫山公共空间的文化空间系统第138-140页
    5.3 巫山县公共空间评价结果分析第140-142页
    5.4 巫山公共空间的特色与问题第142-144页
        5.4.1 巫山公共空间的特色空间第142-143页
        5.4.2 巫山公共空间的空间问题第143-144页
    5.5 巫山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思路与对策第144-161页
        5.5.1 巫山公共空间优化技术路线第144-145页
        5.5.2 经济补偿策略——织补高效公共空间网络第145-149页
        5.5.3 活力补偿策略——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第149-153页
        5.5.4 生态补偿策略——突出公共空间山水品质第153-158页
        5.5.5 文化补偿策略——弘扬公共空间本土特色第158-161页
    5.6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6 总结第163-165页
    6.1 论文研究成果第163-164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2页
附录第172-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综合体中多厅影院安全疏散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以“瑞安天地”系列商业步行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