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及避暑旅游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2.1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2 国内外避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贵州乡村避暑旅游发展情况 | 第19-27页 |
2.1 贵州乡村避暑旅游发展的历程 | 第19-22页 |
2.1.1 萌芽阶段 | 第19-20页 |
2.1.2 起步阶段 | 第20-21页 |
2.1.3 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2.2 贵州乡村避暑旅游的发展动力研究 | 第22-24页 |
2.2.1 全球气候变暖 | 第22页 |
2.2.2 居民收入增加 | 第22-23页 |
2.2.3 游客需求变化 | 第23-24页 |
2.3 贵州乡村避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2.3.1 政府主导市场发展 | 第24页 |
2.3.2 市场开发的不足 | 第24-27页 |
3 贵州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SWOT分析 | 第27-36页 |
3.1 贵州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优势分析 | 第27-30页 |
3.1.1 贵州避暑气候优势分析 | 第27-29页 |
3.1.2 传统的地方性生态文化优势 | 第29-30页 |
3.2 贵州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劣势分析 | 第30-32页 |
3.2.1 文化资源变现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3.2.2 乡村避暑旅游产品单一 | 第31-32页 |
3.2.3 体制机制障碍 | 第32页 |
3.2.4 基础设施落后 | 第32页 |
3.3 贵州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机会分析 | 第32-34页 |
3.3.1 市场需求旺盛 | 第32-33页 |
3.3.2 产业政策推动 | 第33-34页 |
3.3.3 贵广高铁的开通 | 第34页 |
3.4 贵州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威胁分析 | 第34-36页 |
3.4.1 旅游竞争市场同质性的威胁 | 第34页 |
3.4.2 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威胁 | 第34-36页 |
4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发展体系构建 | 第36-49页 |
4.1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产品设计 | 第36-39页 |
4.1.1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市场的细分 | 第36-37页 |
4.1.2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 | 第37-39页 |
4.2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产业链拓展 | 第39-41页 |
4.2.1 提升避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 第40页 |
4.2.2 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 | 第40-41页 |
4.3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市场的开拓 | 第41-43页 |
4.3.1 省内市场联动发展 | 第41-42页 |
4.3.2 同质市场共享客源 | 第42页 |
4.3.3 异质市场品牌同塑 | 第42-43页 |
4.4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43-49页 |
4.4.1“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4.4.2“社区本位”的旅游生产方式 | 第45-47页 |
4.4.3“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 | 第47-49页 |
5 贵州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实证研究 | 第49-61页 |
5.1 息烽乡村避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 第49-53页 |
5.1.1 息烽乡村避暑旅游发展简介 | 第49-50页 |
5.1.2 调研村寨情况分析 | 第50-52页 |
5.1.3 息烽乡村避暑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52-53页 |
5.2 桐梓乡村避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 第53-55页 |
5.2.1 桐梓乡村避暑旅游发展情况简介 | 第53-54页 |
5.2.2 桐梓乡村避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54-55页 |
5.2.3 桐梓乡村避暑旅游发展的困境 | 第55页 |
5.3 发展市场驱动型乡村避暑旅游的思考 | 第55-61页 |
5.3.1 老年市场乡村避暑旅游产品开发 | 第56-58页 |
5.3.2 基于游客需求的价值链构建 | 第58-59页 |
5.3.3 建立乡村避暑旅游联盟 | 第59-61页 |
6 结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