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鲁迅小说的分期教学 | 第8-15页 |
(一) 鲁迅作品篇目选用及标准 | 第8-11页 |
1. 十七年选用篇目 | 第8页 |
2. “文革”时期选用篇目 | 第8-9页 |
3. 新时期选用篇目 | 第9页 |
4. 进入21 世纪以来的选用篇目 | 第9-10页 |
5.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小说的篇目变化及选用标准 | 第10-11页 |
(二) 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 | 第11-15页 |
1. “文革”之前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 | 第11-14页 |
2. 新时期以来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 | 第14-15页 |
二、现阶段鲁迅小说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 第15-21页 |
(一) 中学接受鲁迅小说的当代意义 | 第15-17页 |
1. 中学接受鲁迅小说的困境 | 第15-16页 |
2. 鲁迅小说对中学生的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二) 鲁迅小说在中学的选用分析 | 第17-21页 |
1. 教学中的成绩 | 第17-18页 |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3. 中学教材鲁迅小说篇目选用和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 第19-21页 |
三、鲁迅小说艺术性和思想性研究及教学实施 | 第21-30页 |
(一) 鲁迅小说艺术性研究 | 第21-24页 |
1. 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客”的深刻体验 | 第21-22页 |
2. 鲁迅小说的语言叙事艺术 | 第22-24页 |
(二) 鲁迅小说思想性研究 | 第24-30页 |
1. 沉重的“隔膜” | 第24-26页 |
2. 鲁迅小说的讽刺 | 第26-27页 |
3.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和“立人”思想 | 第27-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