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强夯法的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1.2 强夯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强夯法的基本理论及加固效果的检测方法 | 第15-26页 |
2.1 强夯法作用机理 | 第15-19页 |
2.1.1 强夯的振动波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动力密实机理 | 第16-17页 |
2.1.3 动力固结机理 | 第17-18页 |
2.1.4 动力置换机理 | 第18-19页 |
2.2 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有效加固深度 | 第19页 |
2.2.2 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方法 | 第19-22页 |
2.3 有效加固深度的检测方法、判定标准 | 第22-26页 |
2.3.1 检测方法及原理 | 第22-24页 |
2.3.2 有效加固深度的判定标准 | 第24-26页 |
3. 高能级强夯现场试验研究 | 第26-4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29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6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3.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3.1.5 湿陷性 | 第29页 |
3.2 试夯区及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 第29-32页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2-37页 |
3.3.1 强夯能级选择与设计加固深度 | 第32-33页 |
3.3.2 强夯试夯方案 | 第33-34页 |
3.3.3 高能级强夯试夯说明 | 第34-36页 |
3.3.4 强夯试夯工程量 | 第36页 |
3.3.5 强夯试夯工作进度 | 第36-37页 |
3.3.6 试夯区试验检测工作量 | 第37页 |
3.4 8000kN.m级强夯试验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37-42页 |
3.4.1 静力触探试验 | 第37-38页 |
3.4.2 夯击试验 | 第38-39页 |
3.4.3 探井开挖与室内土工试验 | 第39页 |
3.4.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 第39-42页 |
3.5 12000kN.m级强夯试验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42-46页 |
3.5.1 静力触探试验 | 第42页 |
3.5.2 击实试验 | 第42-43页 |
3.5.3 探井开挖与室内土工试验 | 第43-44页 |
3.5.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 第44-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4. 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沉降变形分析 | 第48-65页 |
4.1 工后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综述 | 第48页 |
4.2 地表位移监测与分析 | 第48-56页 |
4.2.1 监测内容及要求概述 | 第48-50页 |
4.2.2 地表沉降监测 | 第50-54页 |
4.2.3 西区场平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 第54-56页 |
4.3 场地平整后分层沉降监测与分析 | 第56-61页 |
4.4 场地平整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与分析 | 第61-62页 |
4.5 后期沉降预测 | 第62-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