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草原毒杂草 | 第10-11页 |
1.2.2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 第11-14页 |
1.2.3 植物入侵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4 苦豆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伊犁河谷自然梗概 | 第19-23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19-20页 |
2.3 土壤概况 | 第20页 |
2.4 植被概况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苦豆子构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23-34页 |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1.1 样地概况 | 第23-24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3.2.1 苦豆子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 第25-26页 |
3.2.2 苦豆子不同器官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 第26-30页 |
3.2.3 苦豆子植物根系中的碳、氮、磷随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3 讨论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根际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 | 第34-48页 |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34-35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4.2.1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 第37-42页 |
4.2.2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第42-45页 |
4.2.3 不同苦豆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苦豆子扩散对伊犁河谷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48-65页 |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实验地概况 | 第49页 |
5.1.2 样品采集 | 第49页 |
5.1.3 样品分析 | 第49-50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0-62页 |
5.2.1 土壤质地和地下生物量 | 第50-52页 |
5.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碳水化合物 | 第52-55页 |
5.2.3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 | 第55-57页 |
5.2.4 无机氮与氮矿化 | 第57-59页 |
5.2.5 土壤酶活性 | 第59-62页 |
5.3 讨论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伊犁河谷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特征 | 第65-79页 |
6.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6.1.1 样地设置 | 第65-66页 |
6.1.2 样品采集 | 第66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7页 |
6.2.1 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 第67-74页 |
6.2.2 土壤含水率对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6.2.3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环境间的相关分析 | 第75-77页 |
6.3 讨论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9-81页 |
7.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主要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