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9页 |
1.1 精确测量 h 的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重新定义国际基本单位“千克” | 第13-15页 |
1.1.2 与其它基本物理常数密切相关 | 第15-16页 |
1.2 精确测量 h 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功率天平法测量原理 | 第17-18页 |
1.2.2 功率天平法测量结果 | 第18-20页 |
1.2.3 功率天平法的主要不确定度分析 | 第20-21页 |
1.3 能量天平法 | 第21-25页 |
1.3.1 能量天平法原理 | 第22-24页 |
1.3.2 能量天平法的优势分析 | 第24-25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各章内容简介 | 第27-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适用于能量天平运动线圈的位移测量 | 第29-46页 |
2.1 位移测量方案提出思路 | 第29-30页 |
2.2 功率天平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详述 | 第30-33页 |
2.2.1 英国功率天平的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 | 第30页 |
2.2.2 美国功率天平的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 | 第30-31页 |
2.2.3 瑞士功率天平的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 | 第31-32页 |
2.2.4 法国功率天平的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 | 第32-33页 |
2.2.5 国际计量局功率天平的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 | 第33页 |
2.2.6 功率天平移动线圈速度测量方案总结 | 第33页 |
2.3 激光干涉位移测量研究现状 | 第33-42页 |
2.3.1 单频/双频激光干涉位移测量 | 第33-34页 |
2.3.2 法-珀干涉位移测量 | 第34-40页 |
2.3.3 激光干涉位移测量特点总结与比较 | 第40-42页 |
2.4 适用于能量天平运动线圈的位移测量方案 | 第42-45页 |
2.4.1 运动线圈特点 | 第42-43页 |
2.4.2 运动线圈位移测量目标与要求 | 第43-44页 |
2.4.3 运动线圈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方案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三轴双频激光外差干涉测量 | 第46-69页 |
3.1 三轴双频激光外差干涉测量原理 | 第46-52页 |
3.1.1 运动线圈的位移测量特点 | 第46页 |
3.1.2 三轴双频激光外差干涉测量实现 | 第46-50页 |
3.1.3 位移与姿态测量实现 | 第50-52页 |
3.2 模拟能量天平 | 第52-54页 |
3.3 位移与姿态测试实验 | 第54-59页 |
3.3.1 往复运动测量实验 | 第55-56页 |
3.3.2 台阶运动测量实验 | 第56页 |
3.3.3 线圈静止测量实验 | 第56-58页 |
3.3.4 水平微小运动测量实验 | 第58-59页 |
3.4 质心位移比对测量实验 | 第59-63页 |
3.5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 第63-68页 |
3.5.1 位移测量模型 | 第63-64页 |
3.5.2 不确定度源及其评定 | 第64-67页 |
3.5.3 合成不确定度评定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移频法折叠法-珀腔干涉绝对距离测量 | 第69-94页 |
4.1 测量原理 | 第69-71页 |
4.2 系统构成 | 第71页 |
4.3 可调频激光光源 | 第71-74页 |
4.3.1 偏频锁定激光 | 第72-73页 |
4.3.2 光束变换 | 第73页 |
4.3.3 双通道配置声光移频 | 第73-74页 |
4.4 声光移频器双通道配置方法 | 第74-82页 |
4.4.1 布拉格衍射 | 第74-75页 |
4.4.2 双通道配置方法 | 第75-76页 |
4.4.3 衍射效率、带宽分析与光路设计 | 第76-78页 |
4.4.4 衍射光斑分析 | 第78-79页 |
4.4.5 衍射效率初步测量 | 第79-81页 |
4.4.6 频差调谐范围测量 | 第81-82页 |
4.5 折叠法-珀腔干涉 | 第82-89页 |
4.5.1 折叠法-珀腔、频差探测和峰值检测 | 第82-83页 |
4.5.2 谐振与误差信号分析 | 第83-86页 |
4.5.3 谐振判别与检测 | 第86-89页 |
4.6 系统光路实物图 | 第89页 |
4.7 测量系统软件 | 第89-91页 |
4.8 系统性能 | 第91-92页 |
4.8.1 声光移频器的射频驱动 | 第91-92页 |
4.8.2 理论可测腔长范围及其分辨率 | 第9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折叠法-珀干涉仪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4-128页 |
5.1 偏频锁定激光性能测试 | 第94-97页 |
5.1.1 未锁定时的拍频输出 | 第94-96页 |
5.1.2 偏置锁定时的频率稳定度 | 第96-97页 |
5.2 实验用射频驱动器测试 | 第97-101页 |
5.2.1 可变射频驱动源 | 第97-98页 |
5.2.2 可变射频驱动器性能测试 | 第98-101页 |
5.3 高稳定度可调频大频差激光光源 | 第101-108页 |
5.3.1 衍射效率与调制带宽测量 | 第102-103页 |
5.3.2 频差调谐范围测量 | 第103-105页 |
5.3.3 拍频频率稳定度 | 第105-108页 |
5.4 折叠法-珀腔干涉绝对距离测量 | 第108-127页 |
5.4.1 可调频激光光源频率输出 | 第108-110页 |
5.4.2 腔长调谐的折叠法-珀腔干涉 | 第110-111页 |
5.4.3 高反镜位移受 PZT 微调制的折叠法-珀腔干涉 | 第111-113页 |
5.4.4 频率扫描策略与 FSR 仿真测量 | 第113-117页 |
5.4.5 折叠法-珀腔干涉绝对距离测量实现 | 第117-125页 |
5.4.6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 第125-1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8-12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9页 |
6.3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