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库岸高边坡岩石流变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第6-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3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22-29页
        1.2.1 流变学的发展第22-23页
        1.2.2 岩石流变试验研究第23页
        1.2.3 考虑水作用的岩石流变研究现状第23-24页
        1.2.4 流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1.2.5 流变本构模型参数辨识与反演的研究第27-28页
        1.2.6 流变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研究第28-2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9-3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3.2 技术路线第30-32页
        1.3.3 研究的创新点第32-33页
第二章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岩石的试验研究第33-58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岩样的取样与制作第33-34页
    §2.3 “饱水-失水”循环试验方案与设备第34-36页
    §2.4 岩石的密度与吸水率试验第36-37页
        2.4.1 试验步骤第36页
        2.4.2 试验成果整理及计算方法第36-37页
    §2.5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第37-40页
        2.5.1 试验步骤第37-38页
        2.5.2 试验成果整理及计算方法第38-40页
    §2.6 岩石抗拉强度试验第40-43页
        2.6.1 试验步骤第40-41页
        2.6.2 试验成果整理及计算方法第41-43页
    §2.7 岩石三轴试验第43-49页
        2.7.1 试验步骤第43页
        2.7.2 试验结果第43-49页
    §2.8 岩石三轴流变试验第49-57页
        2.8.1 试验步骤第49-53页
        2.8.2 三轴流变试验后破坏形态分析第53-57页
    §2.9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对岩体损伤的规律研究第58-82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岩石饱水-失水循环次数与单轴抗压强度关系第58-62页
    §3.3 岩石饱水-失水循环次数与抗拉强度关系第62-64页
    §3.4 岩石饱水-失水循环次数与三轴力学性质的关系第64-67页
    §3.5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向岩体力学参数过渡的研究第67-80页
    §3.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四章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第82-114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岩石的元件组合流变模型第82-87页
    §4.3 饱水状态下岩石的流变本构模型第87-107页
        4.3.1 饱水状态下岩样流变规律分析第88-93页
        4.3.2 饱水状态下岩样流变模型辨识第93-99页
        4.3.3 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建立第99-107页
    §4.4 饱水-失水循环损伤下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第107-112页
    §4.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五章 流变本构模型的开发研究第114-132页
    §5.1 引言第114页
    §5.2 流变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差分形式第114-120页
        5.2.1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的差分形式第114-120页
    §5.3 DNBVP流变模型在FLAC3D软件中的实现第120-125页
        5.3.1 FLAC3D软件自定义本构模型第120-121页
        5.3.2 编译环境的设置第121页
        5.3.3 DNBVP流变模型程序开发流程第121-125页
    §5.4 DNBVP流变模型算例验证第125-131页
        5.4.1 流变二次开发模型黏弹性部分程序验证第125-127页
        5.4.2 流变二次开发模型黏塑性部分程序验证第127-129页
        5.4.3 流变二次开发模型饱水-失水循环劣化损伤部分程序验证第129-131页
    §5.5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六章 龙滩水电站坝址区库岸高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第132-166页
    §6.1 工程概述第132-134页
        6.1.1 工程基本概况第132-133页
        6.1.2 坝址区库岸高边坡基本地质条件第133-134页
    §6.2 饱水-失水循环劣化后不考虑流变特性的坝址区库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第134-155页
        6.2.1 坝址区库岸高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34-137页
        6.2.2 计算工况的确定第137-138页
        6.2.3 坝址区库岸高边坡数值模型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138-143页
        6.2.4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143-155页
    §6.3 流变参数反演与考虑流变特征的坝址区库岸高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第155-164页
        6.3.1 边坡岩体流变参数反演第156-163页
        6.3.2 坝址区库岸高边坡长期稳定性预测分析第163-164页
    §6.4 本章小结第164-1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71页
    §7.1 结论第166-169页
        7.1.1 室内试验方面第166-167页
        7.1.2 饱水-失水循环损伤劣化规律研究方面第167页
        7.1.3 岩石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研究方面第167页
        7.1.4 流变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研究方面第167-168页
        7.1.5 坝址区库岸高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方面第168-169页
    §7.2 展望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