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7-28页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8-29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2 沂蒙山区村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5-71页 |
2.1 沂蒙山区县域视角下镇发展现状 | 第35-38页 |
2.1.1 镇发展特征 | 第35-37页 |
2.1.2 镇发展类型 | 第37-38页 |
2.2 沂蒙山区镇域视角下乡村发展现状 | 第38-47页 |
2.2.1 乡村农业及其生产方式发展 | 第38-40页 |
2.2.2 乡村生产要素流变 | 第40-41页 |
2.2.3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 | 第41-47页 |
2.3 沂蒙山区村镇发展问题 | 第47-51页 |
2.3.1 经济地理条件下的村镇聚落增长“失序” | 第47-48页 |
2.3.2 人口要素流变下的村镇人地关系“失衡” | 第48页 |
2.3.3 生产方式变迁下的村镇生产职能组织“失效” | 第48-49页 |
2.3.4 生活方式转型下的村镇公共设施配置“失活” | 第49-50页 |
2.3.5 多因素影响下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失守” | 第50-51页 |
2.4 燕崖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51-69页 |
2.4.1 燕崖镇概况与典型性分析 | 第51-52页 |
2.4.2 燕崖镇调研现状分析 | 第52-67页 |
2.4.3 燕崖镇现状问题分析 | 第67-69页 |
2.5 小结 | 第69-71页 |
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沂蒙山区镇村体系空间模式 | 第71-93页 |
3.1 沂蒙山区“三生“发展与新型镇村体系协同作用机制 | 第71-75页 |
3.1.1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新型镇村体系协同作用机制 | 第71-72页 |
3.1.2 现代乡村生活方式与新型镇村体系协同作用机制 | 第72-74页 |
3.1.3 生态保护战略与新型镇村体系协同作用机制 | 第74-75页 |
3.2 沂蒙山区镇村体系空间模式 | 第75-83页 |
3.2.1 镇村体系空间组织方法 | 第75-76页 |
3.2.2 镇村体系空间构成单元 | 第76-80页 |
3.2.3 现代乡村基本单元典型空间模式 | 第80-83页 |
3.2.4 镇域镇村体系典型空间模式 | 第83页 |
3.3 燕崖镇镇村体系空间模式 | 第83-91页 |
3.3.1 燕崖镇区空间模式 | 第83-85页 |
3.3.2 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空间模式 | 第85-88页 |
3.3.3 燕崖镇传统村庄聚落消解模式 | 第88-89页 |
3.3.4 燕崖镇现代乡村基本单元空间模式 | 第89-91页 |
3.4 小结 | 第91-93页 |
4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沂蒙山区镇村体系规划方法 | 第93-111页 |
4.1 沂蒙山区镇域人口规模测算 | 第93-100页 |
4.1.1 人口规模测算理论 | 第93-94页 |
4.1.2 镇域人口规模测算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4.1.3 镇域人口规模测算方法 | 第96-98页 |
4.1.4 燕崖镇人口规模测算 | 第98-100页 |
4.2 沂蒙山区镇域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 | 第100-104页 |
4.2.1 镇域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概念 | 第100页 |
4.2.2 镇域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内涵 | 第100-101页 |
4.2.3 镇域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影响因素 | 第101-102页 |
4.2.4 基于位置分配方法的镇域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方法 | 第102-104页 |
4.3 沂蒙山区镇域生活点选址与镇村体系空间布局 | 第104-108页 |
4.3.1 镇域生活点选址影响因素 | 第104-105页 |
4.3.2 镇域一般生活点选址方法 | 第105-107页 |
4.3.3 镇域中心生活点选址方法 | 第107-108页 |
4.3.4 镇域“镇—现代乡村基本单元”两级体系空间布局 | 第108页 |
4.4 小结 | 第108-111页 |
5 燕崖镇镇村体系空间布局规划实践 | 第111-125页 |
5.1 基于位置分配方法的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 | 第111-118页 |
5.1.1 燕崖镇空间数据来源 | 第111页 |
5.1.2 燕崖镇道路网络数据空间构建 | 第111-112页 |
5.1.3 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参数设置 | 第112-113页 |
5.1.4 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模拟 | 第113-115页 |
5.1.5 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筛选 | 第115-117页 |
5.1.6 燕崖镇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人口匹配与区划修正 | 第117-118页 |
5.2 燕崖镇生活点选址与镇村体系空间布局 | 第118-123页 |
5.2.1 燕崖镇一般生活点选址 | 第118-120页 |
5.2.2 燕崖镇中心生活点选址 | 第120-122页 |
5.2.3 燕崖镇“镇—现代乡村基本单元”两级体系空间布局 | 第122-123页 |
5.3 小结 | 第123-125页 |
6 结语 | 第125-129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5-127页 |
6.2 论文主要研究不足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图表目录 | 第137-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第143-145页 |
附录一 | 第145-149页 |
附录二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