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5-37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和分析 | 第17-20页 |
1.2.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7-18页 |
1.2.2 混凝土叠合梁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第20-25页 |
1.3.1 装配式组合结构的特点 | 第20-21页 |
1.3.2 装配式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8-2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7页 |
2 PPSRC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第37-65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7-43页 |
2.2.1 试件参数 | 第37-38页 |
2.2.2 材料性能 | 第38-39页 |
2.2.3 试件制作 | 第39-41页 |
2.2.4 量测方案 | 第41-42页 |
2.2.5 加载方案 | 第42-43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43-49页 |
2.3.1 试验现象 | 第43-45页 |
2.3.2 荷载-位移曲线 | 第45-46页 |
2.3.3 试验结果特征值 | 第46-47页 |
2.3.4 试件截面应变分布 | 第47-49页 |
2.4 有限元分析 | 第49-53页 |
2.4.1 ABAQUS简介 | 第50页 |
2.4.2 简化及假定 | 第50页 |
2.4.3 单元类型 | 第50页 |
2.4.4 材料属性 | 第50-52页 |
2.4.5 模型装配与约束定义 | 第52-53页 |
2.4.6 荷载与边界条件 | 第53页 |
2.4.7 网格划分 | 第53页 |
2.4.8 求解 | 第53页 |
2.5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6页 |
2.5.1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4页 |
2.5.2 应力分布 | 第54-55页 |
2.5.3 应变分布 | 第55-56页 |
2.6 PPSRC梁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56-59页 |
2.6.1 矩形截面PPSRC梁 | 第56-57页 |
2.6.2 不同型钢种类PPSRC梁 | 第57-59页 |
2.7 参数分析 | 第59-61页 |
2.7.1 现浇混凝土强度 | 第59-60页 |
2.7.2 截面类型 | 第60页 |
2.7.3 制作工艺 | 第60-61页 |
2.7.4 型钢截面形式 | 第6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3 PPSR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及挠度计算 | 第65-83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刚度和变形计算方法 | 第65-75页 |
3.2.1 国内现浇型钢混凝梁刚度计算方法 | 第66-68页 |
3.2.2 PPSRC梁刚度计算方法 | 第68-74页 |
3.2.3 PPSRC梁挠度计算 | 第74-75页 |
3.3 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75-81页 |
3.3.1 现有计算方法 | 第75-77页 |
3.3.2 PPSR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77-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4 PPSRC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第83-111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83-88页 |
4.2.1 设计参数 | 第83-85页 |
4.2.2 试件制作 | 第85-86页 |
4.2.3 测量方案 | 第86-88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88-97页 |
4.3.1 试验现象 | 第88-93页 |
4.3.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93-96页 |
4.3.3 应变分布 | 第96-97页 |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97-99页 |
4.4.1 荷载-挠度曲线 | 第97-98页 |
4.4.2 应力分布 | 第98-99页 |
4.5 PPSRC梁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99-103页 |
4.5.1 翼缘宽度 | 第99-100页 |
4.5.2 矩形实心截面 | 第100-101页 |
4.5.3 矩形空心截面 | 第101-103页 |
4.6 参数分析 | 第103-108页 |
4.6.1 剪跨比 | 第103页 |
4.6.2 现浇混凝土强度 | 第103-105页 |
4.6.3 翼缘宽度 | 第105-106页 |
4.6.4 型钢类型 | 第106页 |
4.6.5 制作工艺 | 第106-107页 |
4.6.6 截面形式 | 第107-10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5 PPSRC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分析 | 第111-145页 |
5.1 引言 | 第111页 |
5.2 我国现行相关规程、公式分析 | 第111-117页 |
5.2.1 配实腹钢的型钢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 第112-115页 |
5.2.2 配空腹钢的型钢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 第115-117页 |
5.3 PPSRC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一 | 第117-123页 |
5.3.1 计算方法改进思路 | 第117-118页 |
5.3.2 配实腹钢的T型截面PPSRC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18-121页 |
5.3.3 配蜂窝型钢的PPSRC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21-123页 |
5.4 PPSRC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二 | 第123-141页 |
5.4.1 RC梁经典桁架-拱模型 | 第123-126页 |
5.4.2 考虑变形协调的RC梁桁架-拱模型 | 第126-137页 |
5.4.3 考虑变形协调的SRC梁桁架-拱模型 | 第137-139页 |
5.4.4 模型的验证 | 第139-141页 |
5.5 相关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41-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5页 |
6 PPSRC梁二阶段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145-173页 |
6.1 引言 | 第145-146页 |
6.2 施工阶段数值模拟 | 第146-156页 |
6.2.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46-148页 |
6.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148-149页 |
6.2.3 参数分析 | 第149-156页 |
6.3 施工-使用二阶段受力分析 | 第156-158页 |
6.3.1 引言 | 第156-157页 |
6.3.2 施工过程对结构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6.4 生死单元技术 | 第158-162页 |
6.4.1 生死单元的基本原理 | 第158-161页 |
6.4.2 分阶段有限元模拟 | 第161-162页 |
6.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62-168页 |
6.5.1 二阶段受力过程分析 | 第162-164页 |
6.5.3 叠合后截面应变分布特点 | 第164-165页 |
6.5.4 叠合后截面应力转移特点 | 第165-168页 |
6.6 二阶段受力参数分析 | 第168-170页 |
6.6.1 预制截面有效高度 | 第168-169页 |
6.6.2 预制截面类型 | 第169-170页 |
6.7 装配式框架梁预制截面类型选取建议 | 第170-17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3页 |
7 PPSRC梁设计方法及工程方案比选 | 第173-205页 |
7.1 引言 | 第173页 |
7.2 PPSRC梁施工阶段设计与验算 | 第173-181页 |
7.2.1 PPSRC梁预制截面尺寸选择 | 第174-175页 |
7.2.2 PPSRC梁施工阶段验算 | 第175-178页 |
7.2.3 施工阶段平面外验算 | 第178-180页 |
7.2.4 施工阶段变形验算 | 第180-181页 |
7.3 PPSRC梁使用阶段设计与验算 | 第181-185页 |
7.3.1 受弯承载力验算 | 第181-184页 |
7.3.2 受剪承载力验算 | 第184-185页 |
7.3.3 使用阶段变形验算 | 第185页 |
7.4 PPSRC梁的构造要求 | 第185-187页 |
7.4.1 PPSRC梁的预制截面尺寸要求 | 第185-186页 |
7.4.2 PPSRC梁的搭接要求 | 第186页 |
7.4.3 PPSRC梁横肋板设置 | 第186-187页 |
7.5 工程方案比选 | 第187-199页 |
7.5.1 工程概况 | 第187-189页 |
7.5.2 方案一:SRC梁 | 第189-193页 |
7.5.3 方案二:PPSRC梁 | 第193-199页 |
7.6 有限元分析 | 第199-203页 |
7.6.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99-200页 |
7.6.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200-203页 |
7.6.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 | 第203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05-208页 |
结论 | 第205-206页 |
创新点 | 第206页 |
展望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附录 | 第210-211页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已录用的学术论文和国家专利 | 第210-211页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