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梳理 | 第10-16页 |
2.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11-12页 |
2.1.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刑法》之源 | 第11页 |
2.1.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刑诉法》之根 | 第11-12页 |
2.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办法》评述 | 第12-14页 |
2.2.1 《试点办法》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落实 | 第12-13页 |
2.2.2 《试点办法》是刑事速裁程序的延续和发展 | 第13页 |
2.2.3 《试点办法》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13-14页 |
2.3 试点地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规范性文件评述 | 第14-16页 |
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考察 | 第16-23页 |
3.1 试点工作中的可取之处 | 第16-18页 |
3.2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3页 |
3.2.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自愿性保障不充分 | 第18-19页 |
3.2.2 量刑从宽的梯度不明确 | 第19-20页 |
3.2.3 被害人态度考量不确定 | 第20-21页 |
3.2.4 认罪认罚案件律师的参与度低 | 第21-23页 |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23-32页 |
4.1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 | 第23-26页 |
4.1.1 完善权利义务告知制度 | 第23-24页 |
4.1.2 赋予审判机关自愿性实质审查的义务 | 第24-25页 |
4.1.3 完善激励机制 | 第25-26页 |
4.1.4 建立反悔救济机制 | 第26页 |
4.2 明确从宽的幅度,细化从宽的梯度 | 第26-27页 |
4.3 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 | 第27-29页 |
4.3.1 确立被害人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的诉讼地位 | 第27页 |
4.3.2 赋予被害人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应有的诉讼权利 | 第27-29页 |
4.4 落实获得律师帮助权 | 第29-30页 |
4.5 强化认罪认罚案件的司法监督 | 第30-32页 |
5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