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内容及结构 | 第16-17页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高等学校会计的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国外高等学校会计界定 | 第18-19页 |
2.1.2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界定 | 第19-20页 |
2.2 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 | 第20-21页 |
2.2.1 完全收付实现制基础 | 第20页 |
2.2.2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 | 第20页 |
2.2.3 完全权责发生制基础 | 第20页 |
2.2.4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 第20-21页 |
2.3 国外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应用现状 | 第21-23页 |
2.3.1 美国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 | 第21页 |
2.3.2 英国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 | 第21-22页 |
2.3.3 其他国家高等学校会计确认基础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 第23-36页 |
3.1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应用概况 | 第23-24页 |
3.1.1 理论探索阶段 | 第23页 |
3.1.2 试点改革阶段 | 第23-24页 |
3.1.3 谨慎运用阶段 | 第24页 |
3.2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 第24-34页 |
3.2.1 权责发生制在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 第25-31页 |
3.2.2 权责发生制在负债核算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3.2.3 权责发生制在收入支出核算中的应用 | 第34页 |
3.3 权责发生制对我国高等学校会计的积极影响 | 第34-36页 |
3.3.1 真实体现高校资产状况,加强资产管理 | 第34-35页 |
3.3.2 全面记录高校负债状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 第35页 |
3.3.3 为高校内部成本和费用管理奠定基础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36-43页 |
4.1 完善资产负债类会计科目 | 第36-37页 |
4.1.1 增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 | 第36页 |
4.1.2 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 第36-37页 |
4.1.3 增设“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 第37页 |
4.1.4 增设“应付利息”科目 | 第37页 |
4.2 明确各类收入的确认时点 | 第37-39页 |
4.2.1 明确财政补助收入的确认时点 | 第37-38页 |
4.2.2 明确教育事业收入的确认时点 | 第38页 |
4.2.3 明确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时点 | 第38-39页 |
4.2.4 明确其他收入的确认时点 | 第39页 |
4.3 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和核算 | 第39-40页 |
4.3.1 分类归集各项费用 | 第39-40页 |
4.3.2 核算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 | 第40页 |
4.4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 第40-43页 |
4.4.1 增加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 | 第40-41页 |
4.4.2 调整收入支出表结构 | 第41页 |
4.4.3 新增现金流量表 | 第41页 |
4.4.4 扩充财务报表附注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实施的问题及建议 | 第43-48页 |
5.1 高等学校权责发生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 | 第43-44页 |
5.1.1 现金流量不可观,财政管理较困难 | 第43页 |
5.1.2 实施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 | 第43-44页 |
5.1.3 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带来人为操纵的可能性 | 第44页 |
5.2 保障高等学校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 | 第44-48页 |
5.2.1 实行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渐进式引入 | 第44-45页 |
5.2.2 加快立法工作,为权责发生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 第45页 |
5.2.3 建立协调高校收付实现制预算和权责发生制会计的配套措施 | 第45-46页 |
5.2.4 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可操作性 | 第46-47页 |
5.2.5 建立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