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防屈曲耗能支撑加固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与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1.2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2 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的概述第14-15页
    1.3 我国抗震鉴定及加固的现状第15-17页
        1.3.1 我国抗震鉴定的现状第15-16页
        1.3.2 抗震加固技术的现状第16-17页
        1.3.3 玉溪一中星华楼现状第17页
    1.4 BRB的概况第17-20页
        1.4.1 BRB的基本原理第18页
        1.4.2 BRB的基本构成第18-19页
        1.4.3 BRB的研究第19-20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检测与评价第21-37页
    2.1 检测技术概述第21页
    2.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第21-24页
        2.2.1 检测内容第22页
        2.2.2 结构构件的检测要求第22-24页
    2.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第24-25页
        2.3.1 结构安全性的意义第24页
        2.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安全性评价第24页
        2.3.3 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安全性评价第24-25页
    2.4 玉溪一中星华楼检测与评价第25-36页
        2.4.1 工程背景第25-26页
        2.4.2 玉溪一中星华楼检测第26-33页
        2.4.3 检测评价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校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鉴定与评价第37-47页
    3.1 建筑抗震鉴定的概述第37-40页
        3.1.1 抗震鉴定的含义及程序第37-38页
        3.1.2 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第38页
        3.1.3 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第38-39页
        3.1.4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分级及方法第39页
        3.1.5 既有中小学校舍的抗震鉴定第39-40页
    3.2 玉溪一中星华楼抗震鉴定与评价第40-45页
        3.2.1 鉴定标准第40页
        3.2.2 第一级鉴定第40-42页
        3.2.3 第二级鉴定第42-44页
        3.2.4 抗震分析及鉴定结论第44页
        3.2.5 整改意见第44-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校舍抗震加固设计第47-61页
    4.1 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概述第47-49页
        4.1.1 抗震加固的要求第47页
        4.1.2 主要的抗震加固方法第47-48页
        4.1.3 加固方法的选择第48-49页
        4.1.4 采用耗能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需注意的事项第49页
    4.2 校舍抗震加固设计第49-59页
        4.2.1 后续使用年限问题和设防标准问题第50页
        4.2.2 抗震加固方案选择第50-53页
        4.2.3 加固设计第53-58页
        4.2.4 耗能屈曲约束支撑计算第58-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加固后校舍抗震性能分析第61-97页
    5.1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简介第61-62页
    5.2 加固后校舍静力弹塑性分析第62-68页
        5.2.1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第62-64页
        5.2.2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64-67页
        5.2.3 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评价第67-68页
    5.3 加固后校舍动力时程分析第68-95页
        5.3.1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模型第68-69页
        5.3.2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第69-70页
        5.3.3 各构件塑性铰的设置第70-72页
        5.3.4 屈曲约束支撑模型大震动力时程分析第72-92页
        5.3.5 屈曲约束支撑模型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实现第92-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校舍加固前后抗震性能对比第97-107页
    6.1 校舍加固前后实景照片对比第97-98页
    6.2 校舍加固前后动力特性测试第98-103页
        6.2.1 测试目的第98页
        6.2.2 测试方法及步骤第98页
        6.2.3 振动测试结果及分析第98-103页
    6.3 校舍加固前后弹性分析主要控制指标对比第103-105页
    6.4 校舍加固前后弹塑性分析主要控制指标对比第105-106页
    6.5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7.1 结论第107-108页
    7.2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景迈大寨勐本社傣族聚落乡土民居“重生”之路探析
下一篇:城市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以昆明市主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