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应用植物学(经济植物学)论文

4种植物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前言第10-22页
    1.1 植物源抗菌剂研究的意义第10-13页
        1.1.1 抗生素的使用问题第10页
        1.1.2 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问题第10-12页
        1.1.3 可持续发展对植物源抗菌剂的需求第12页
        1.1.4 植物源抗菌剂的发展前景第12-13页
    1.2 植物源抗菌剂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具抗菌活性植物资源第13-15页
        1.2.2 植物中抗菌活性成分研究第15-16页
        1.2.3 植物源抗菌剂的作用机制第16-17页
    1.3 4种植物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1 穿破石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白莲蒿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乌蕨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4 垂穗石松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9页
    2.1 材料第22-24页
        2.1.1 供试动物病原菌第22页
        2.1.2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第22-23页
        2.1.3 供试植物材料第23页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第23页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2 方法第24-29页
        2.2.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第24页
        2.2.2 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第24-26页
        2.2.3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26页
        2.2.4 生物活性测定第26-27页
        2.2.5 抗菌作用机理研究第27-28页
        2.2.6 统计分析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0页
    3.1 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第29-32页
        3.1.1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5种供试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第29-30页
        3.1.2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供试动物病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第30页
        3.1.3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第30-31页
        3.1.4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第31-32页
    3.2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32-43页
        3.2.1 穿破石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32-36页
        3.2.2 白莲蒿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36-39页
        3.2.3 乌蕨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39-41页
        3.2.4 垂穗石松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41-43页
    3.3 化合物的结构第43-44页
        3.3.1 化合物CPS-2结构第43页
        3.3.2 化合物CPS-3结构第43-44页
    3.4 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第44-45页
        3.4.1 3个化合物对9种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第44-45页
        3.4.2 3个化合物对2种动物病原菌的MIC第45页
    3.5 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机理第45-50页
        3.5.1 生长曲线第45-47页
        3.5.2 培养液电导率第47-50页
4 讨论第50-53页
    4.1 4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第50页
    4.2 4种植物的抗菌活性成分分离第50-51页
    4.3 3个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第51页
    4.4 抗菌机理第51-52页
    4.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52页
    4.6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52-53页
5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3页
附录第63-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平洋海洋杆菌(Oceanobacillus pacificus sp.nov.)等5株南太平洋新菌的分类鉴定及相关特性分析
下一篇:海水酸化条件下的中国卤虫(Artemia sinica)生理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