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桥梁养护、维修与整治论文

混凝土连续梁桥支座更换顶升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桥梁支座概述第10页
    1.2 我国桥梁橡胶支座病害第10-15页
        1.2.1 常用桥梁橡胶支座第10-12页
        1.2.2 橡胶支座使用概况第12-13页
        1.2.3 橡胶支座常见病害、原因及危害第13-15页
        1.2.4 小结第15页
    1.3 支座更换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5-17页
        1.3.1 支座更换工艺发展第15-16页
        1.3.2 支座更换顶升方法第16-17页
    1.4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连续梁支座更换顶升优化方法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横向同步,纵向分阶段逐步顶升”方案优化第19-21页
        2.2.1 梁体顶升量研究第19-21页
        2.2.2 顶升方案优化研究第21页
    2.3 优化方案的提出第21-29页
        2.3.1 优化思想第22页
        2.3.2 影响矩阵法的应用第22-23页
        2.3.3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23-26页
        2.3.4 极限顶升量优化模型第26-28页
        2.3.5 优化方案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优化方法——整数线性规划的内点-分支定界算法第30-40页
    3.1 线性规划概述第30-31页
    3.2 算法思想的提出第31页
    3.3 势函数下降内点法第31-34页
        3.3.1 势函数与线性规划第31-32页
        3.3.2 收敛准则第32-33页
        3.3.3 下降方向第33-34页
        3.3.4 算法步骤第34页
    3.4 分支定界法第34-36页
        3.4.1 分支定界的思想第35页
        3.4.2 原问题的松弛及分支第35页
        3.4.3 定界与剪支第35-36页
        3.4.4 节点的选择第36页
        3.4.5 收敛准则第36页
    3.5 势下降内点法与分支定界法的结合算法第36-38页
        3.5.1 算法介绍第36-37页
        3.5.2 算法流程第37-38页
    3.6 优化程序数值验证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第40-53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工程算例第40-43页
        4.2.1 工程概况第40-41页
        4.2.2 设计技术标准及材料第41-42页
        4.2.3 支座布置形式第42-43页
    4.3 有限元计算程序基本原理第43-46页
        4.3.1 结构离散化第43-44页
        4.3.2 边界条件的处理第44页
        4.3.3 徐变效应分析第44-45页
        4.3.4 预应力效应分析第45页
        4.3.5 移动荷载效应分析第45-46页
        4.3.6 应力影响矩阵的提取第46页
    4.4 程序计算框图第46-48页
    4.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0页
        4.5.1 (9×25)有限元模型介绍第48-49页
        4.5.2 (5×40)有限元模型介绍第49-50页
    4.6 程序结果验证第50-52页
    4.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53-73页
    5.1 优化计算第53-54页
        5.1.1 优化规模第53页
        5.1.2 优化计算过程第53-54页
    5.2 优化计算结果第54-61页
        5.2.1 (9×25)桥梁支座优化计算结果第55-58页
        5.2.2 (5×40)桥梁支座优化计算结果第58页
        5.2.3 优化结果分析第58-61页
    5.3 优化结果验证第61-72页
        5.3.1 荷载工况第61-62页
        5.3.2 (9×25)桥梁优化结果验证第62-67页
        5.3.3 (5×40)桥梁优化结果验算第67-71页
        5.3.4 验算结果分析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及基于响应面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下一篇: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桩基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