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 | 第12-14页 |
1.1.1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悬臂施工的特点 | 第13-14页 |
1.2 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14-16页 |
1.2.2 施工监控的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7-18页 |
1.4 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1.4.1 主要设计指标 | 第18页 |
1.4.2 结构主要尺寸 | 第18-19页 |
1.4.3 主要工程材料 | 第19页 |
1.4.4 施工方法 | 第19-20页 |
1.5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1.5.1 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施工控制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2.1 施工控制基本方法 | 第22-25页 |
2.1.1 开环控制法 | 第22-23页 |
2.1.2 闭环控制法 | 第23页 |
2.1.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23-24页 |
2.1.4 最大宽容度法 | 第24-25页 |
2.2 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正装分析法 | 第25-26页 |
2.2.2 倒装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3 无应力分析法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3 陇海路主线南幅桥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0-40页 |
3.1 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30-38页 |
3.1.1 单元类型 | 第30-31页 |
3.1.2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31-33页 |
3.1.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1.4 施工阶段划分 | 第33-34页 |
3.1.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4-38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应力监控 | 第40-54页 |
4.1 应力监控措施 | 第40-42页 |
4.1.1 测点布置 | 第40-41页 |
4.1.2 测试流程 | 第41-42页 |
4.2 分段施工中考虑收缩、徐变影响的应力计算 | 第42-47页 |
4.2.1 混凝土收缩、徐变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4.2.2 实测应力计算 | 第44-47页 |
4.3 实测应力与计算应力的比较 | 第47-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5 线形、温度及临时支墩稳定性监控 | 第54-66页 |
5.1 线形监控 | 第54-58页 |
5.1.1 高程监控方法 | 第54页 |
5.1.2 预拱度及挂篮变形值设置 | 第54-55页 |
5.1.3 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 第55-57页 |
5.1.4 基于Access的立模标高管理系统 | 第57-58页 |
5.2 温度监控 | 第58-63页 |
5.2.1 箱梁温度-挠度关系曲线观测 | 第59-60页 |
5.2.2 箱梁温度场观测 | 第60-63页 |
5.3 临时支墩稳定性监控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基于响应面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6-78页 |
6.1 概述 | 第66-70页 |
6.1.1 响应面法的概念 | 第66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66-68页 |
6.1.3 响应面函数形式的选取及拟合度评价 | 第68-69页 |
6.1.4 基于响应面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9-70页 |
6.2 陇海路主线南幅桥敏感性分析 | 第70-77页 |
6.2.1 1/2悬臂状态 | 第71-73页 |
6.2.2 3/4悬臂状态 | 第73-74页 |
6.2.3 最大悬臂状态 | 第74-76页 |
6.2.4 参数敏感性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A 陇海路主线南幅桥梁体各截面传感器应变值 | 第82-90页 |
附录B 2监测截面考虑收缩、徐变的应力计算MATLAB程序 | 第90-92页 |
附录C 陇海路主线南幅桥梁体各截面传感器实测应力值 | 第92-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