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3-14页 |
1.4.3 访谈法 | 第14-15页 |
2.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幼小衔接 | 第15页 |
2.1.2 入学适应困难 | 第15-16页 |
2.1.3 抗逆力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抗逆力理论 | 第18-19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2.3.1 幼小衔接期儿童适应困难的表现 | 第19-20页 |
2.3.2 幼小衔接期儿童出现适应困难的原因 | 第20-21页 |
2.3.3 对幼小衔接期适应困难儿童的干预和对策研究 | 第21-23页 |
2.3.4 社会工作介入幼小衔接期儿童适应问题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5 学龄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 第24-25页 |
2.3.6 文献述评 | 第25-26页 |
3.个案介入的前期准备 | 第26-35页 |
3.1 个案工作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 第26-29页 |
3.1.1 个案工作的优势 | 第26-28页 |
3.1.2 个案介入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3.2 个案背景 | 第29-31页 |
3.2.1 个案的来源 | 第29-30页 |
3.2.2 个案基本信息 | 第30页 |
3.2.3 案主入学前后的生活、学习情况 | 第30-31页 |
3.3 案主入学后适应困难的表现 | 第31-32页 |
3.3.1 学习跟不上 | 第31页 |
3.3.2 情绪不稳定 | 第31-32页 |
3.3.3 人际关系不良 | 第32页 |
3.3.4 行为表现消极 | 第32页 |
3.4 个案适应困难的原因探析 | 第32-33页 |
3.4.1 家长对幼小衔接缺乏了解,亲子沟通和家校沟通偏少 | 第32页 |
3.4.2 幼小衔接存在断层导致案主入学后出现适应困难 | 第32-33页 |
3.4.3 案主性格内向胆小,入学准备不够充分,抗逆力较差 | 第33页 |
3.5 案主拥有的优势和资源 | 第33-35页 |
4.个案介入过程 | 第35-58页 |
4.1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35-36页 |
4.2 案主的需求评估 | 第36-39页 |
4.2.1 个案适应状况相关资料的收集 | 第36-38页 |
4.2.2 个案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 第38-39页 |
4.2.3 案主的需求评估 | 第39页 |
4.3 个案服务计划的制定 | 第39-44页 |
4.3.1 个案工作的服务目标 | 第39-40页 |
4.3.2 抗逆力视角下个案工作的服务策略 | 第40-43页 |
4.3.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第43-44页 |
4.4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 第44-54页 |
4.4.1 引导案主发现小学的乐趣 | 第44-46页 |
4.4.2 提升案主的适应能力 | 第46-48页 |
4.4.3 纠正案主的非理性认知 | 第48-51页 |
4.4.4 增进案主的外部支持 | 第51-54页 |
4.5 评估与结案 | 第54-55页 |
4.5.1 评估 | 第54-55页 |
4.5.2 结案 | 第55页 |
4.6 个案的总结与反思 | 第55-58页 |
4.6.1 总结 | 第55-56页 |
4.6.2 反思 | 第56-58页 |
5.对策与建议 | 第58-61页 |
5.1 提升个体抗逆能力 | 第58页 |
5.2 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 第58-59页 |
5.3 改善教师教育方式 | 第59页 |
5.4 增进周围人际支持 | 第59-60页 |
5.5 引入专业社工服务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