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激光光镊技术的概况 | 第9-15页 |
1.2.1 光镊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11页 |
1.2.2 光镊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11-15页 |
1.3 飞秒光镊的基本理论模型 | 第15-17页 |
1.4 涡旋光束的概况 | 第17-21页 |
1.4.1 涡旋光束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1.4.2 涡旋光束的产生方法 | 第18-21页 |
1.5 飞秒涡旋光镊对微小粒子的操控研究 | 第21-23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 第23-25页 |
第2章 计算全息微结构的飞秒激光制备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飞秒脉冲激光制备 CGH | 第25-29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2 CGH 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3 提高 CGH 的衍射效率 | 第28-29页 |
2.3 飞秒涡旋光束的产生 | 第29-33页 |
2.3.1 涡旋光束的角动量 | 第30-31页 |
2.3.2 涡旋光束的产生 | 第31-33页 |
2.4 涡旋光束的应用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飞秒涡旋光镊操控椭球型微小粒子的实验研究 | 第35-50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激光显微操控技术的原理 | 第35-37页 |
3.3 飞秒激光光镊操控微小粒子的实验研究 | 第37-43页 |
3.3.1 飞秒激光捕获微小粒子 | 第37-38页 |
3.3.2 待捕获微小粒子样品 | 第38-39页 |
3.3.3 光镊捕获氧化铜微小粒子 | 第39-42页 |
3.3.4 影响飞秒激光捕获微粒的实验因素 | 第42-43页 |
3.4 飞秒涡旋光镊显微操控的实验装置 | 第43-45页 |
3.5 飞秒涡旋光镊旋转椭球型氧化铜微小粒子 | 第45-46页 |
3.6 改变飞秒涡旋光功率对旋转的氧化铜微小粒子角速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飞秒涡旋光镊旋转椭球型微小粒子的理论模型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椭球型微小粒子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4.3 光射线施加在椭球体上的作用力 | 第53-55页 |
4.4 椭球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 第55-58页 |
4.5 椭球型微小粒子在涡旋光场中的受力 | 第58-60页 |
4.6 飞秒涡旋光功率与旋转的椭球型微小粒子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 第60页 |
4.7 全吸收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飞秒涡旋光功率与旋转的椭球型微小粒子角速度关系的理论模拟 | 第62-77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涡旋光束的光强度分布 | 第62-66页 |
5.3 光线追迹方法模拟飞秒涡旋光功率与椭球型微小粒子旋转角速度关系 | 第66-71页 |
5.4 影响飞秒涡旋光功率与椭球型微小粒子旋转角速度关系因素 | 第71-74页 |
5.5 全吸收模型的飞秒涡旋光功率与椭球型微小粒子旋转角速度关系模拟 | 第74-75页 |
5.6 飞秒涡旋光镊旋转氧化铜微小粒子理论和实验的对比 | 第75-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