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救助中的“二次伤害”问题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社会救助的内涵及救助主体 | 第11-12页 |
(二) 社会救助的方式 | 第12-13页 |
(三) 社会救助中的受救助者尊严问题 | 第13页 |
(四) 已有研究对本课题的启示 | 第13-1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社会救助的方式和“二次伤害”问题 | 第16-24页 |
一、 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 | 第16-18页 |
(一) 传统社会救助方式 | 第16-17页 |
(二) 现代社会救助方式的发展 | 第17-18页 |
二、 “二次伤害”的产生及表现 | 第18-24页 |
(一) 社会救助存在作秀现象 | 第18-21页 |
(二) 社会救助设置附加条件 | 第21-22页 |
(三) 社会救助侵害受救助者隐私 | 第22-23页 |
(四) 社会救助中其他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二次伤害”的形成原因 | 第24-32页 |
一、 社会救助的施恩观念导致救助双方不平等 | 第24-25页 |
二、 社会救助的多元动机导致救助行为功利化 | 第25-27页 |
三、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救助随意化 | 第27-29页 |
(一) 社会救助法律不健全 | 第27-28页 |
(二) 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 第28-29页 |
四、 社会救助方式不当导致救助非人性化 | 第29-32页 |
(一)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权力的滥用 | 第30页 |
(二) 社会救助技巧的欠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之道 | 第32-43页 |
一、 继承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32-34页 |
(一) “忠恕”之道:给予受救助者尊重 | 第32-33页 |
(二) “物物而不物于物”:对功利思想的超越 | 第33-34页 |
二、 借鉴西方社会的救助思想 | 第34-38页 |
(一) 康德:“人是目的” | 第34-36页 |
(二)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 第36-38页 |
三、 明确社会救助的性质 | 第38-40页 |
(一) 社会救助是一种公共责任 | 第38-39页 |
(二) 社会救助具有双向互惠性质 | 第39-40页 |
四、 现代社会救助的应有理念 | 第40-43页 |
(一) 社会救助的主体 | 第40-41页 |
(二) 社会救助的目的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减少“二次伤害”的思路与对策 | 第43-57页 |
一、 改变社会救助的观念 | 第43-45页 |
(一) 抛弃陈腐的施恩意识 | 第43-44页 |
(二) 发挥正确救助观念的引导作用 | 第44-45页 |
二、 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与制度 | 第45-51页 |
(一) 《社会救助法》与《慈善法》的制定与完善 | 第46-48页 |
(二) 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 | 第48-51页 |
三、 倡导文明的社会救助方式 | 第51-54页 |
(一) 转变作秀的工作作风 | 第51-52页 |
(二) 改进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 第52-54页 |
四、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