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基于“长春婴儿”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及现状第13-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第18-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32页
    2.1 网络突发事件第24-25页
        2.1.1 网络突发事件含义第24页
        2.1.2 网络突发事件类型第24-25页
    2.2 网络舆情第25-27页
        2.2.1 舆情与网络舆情含义第25-26页
        2.2.2 网络舆情特点第26-27页
    2.3 社会网络第27-29页
        2.3.1 社会网络含义第27-28页
        2.3.2 社会网络类型第28-29页
    2.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29-31页
        2.4.1 社会网络分析法含义第29页
        2.4.2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内容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长春婴儿”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演变分析第32-39页
    3.1 “长春婴儿”网络突发事件概述第32-33页
    3.2 “长春婴儿”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演变阶段分析第33-34页
        3.2.1 网络舆情初步形成期第33页
        3.2.2 网络舆情持续扩散期第33-34页
        3.2.3 网络舆情衰退结束期第34页
    3.3 “长春婴儿”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数据抓取第34-37页
        3.3.1 数据抓取原则第35页
        3.3.2 数据抓取方式第35-37页
        3.3.3 抓取到的数据第37页
    3.4 样本抓取的合理性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基于 UCINET 软件和 Pajek 软件的数据分析第39-52页
    4.1 “长春婴儿”事件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图第39-40页
    4.2 “长春婴儿”事件舆情的网络的整体结构测度与分析第40-44页
        4.2.1 网络密度测度第40-42页
        4.2.2 整体网的网络聚类系数的测度第42-43页
        4.2.3 网络中的可达性测度第43-44页
    4.3 “长春婴儿”事件舆情的整体网络中成员的间距第44页
    4.4 “长春婴儿”事件舆情的网络中的位置中心性第44-48页
        4.4.1 点度中心性测度第45-46页
        4.4.2 中介中心性测度第46-47页
        4.4.3 接近中心性测度第47-48页
    4.5 “长春婴儿”事件舆情网络的位置角色测度与分析第48-51页
        4.5.1 K-核分析第48-49页
        4.5.2 核心-边缘分析第49-50页
        4.5.3 关键节点的识别与分层第50-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机制与政府引导第52-59页
    5.1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机制研究第52-55页
        5.1.1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子群结构特征第52页
        5.1.2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网络结构特征第52-53页
        5.1.3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网络的中心性特征第53页
        5.1.4 网络突发事件中边缘与中心节点并存第53-54页
        5.1.5 网络突发事件中子群与子群之间的关系脆弱第54-55页
    5.2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信息特征研究第55-56页
        5.2.1 舆情传播的信息发出者为第一关注人第55页
        5.2.2 舆情传播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第55-56页
    5.3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政府引导原则第56-57页
        5.3.1 舆情权威导向与疏堵结合原则第56页
        5.3.2 纠正舆情偏差原则第56-57页
        5.3.3 舆情公开透明原则第57页
    5.4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政府引导建议第57-58页
        5.4.1 培养专业“意见领袖”第57-58页
        5.4.2 完善舆情事后跟踪与恢复第58页
        5.4.3 完善网络舆情相关制度第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社会救助中的“二次伤害”问题
下一篇:志愿服务中的权利义务分析--从中德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