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0 引言 | 第8-13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0.3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 第10页 |
0.3.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0.3.2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0.4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4.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0.4.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0.5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0.6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7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1 否定的语言学研究 | 第13-16页 |
1.1.1 历时角度 | 第13-14页 |
1.1.2 共时角度 | 第14-16页 |
1.2 语用否定的语言学研究 | 第16-19页 |
1.2.1 语用否定的出现 | 第16-17页 |
1.2.2 前人研究重点 | 第17-19页 |
1.3 语用否定研究成就及不足 | 第19-20页 |
1.3.1 语用否定研究成就 | 第19页 |
1.3.2 语用否定研究现存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幽默言语的语言学研究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成果 | 第20页 |
1.4.2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2.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研究 | 第22-42页 |
2.1 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1 否定定义 | 第22页 |
2.1.2 语用否定定义 | 第22-23页 |
2.2 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的特征 | 第23-25页 |
2.2.1 否定方式灵活多变 | 第23-24页 |
2.2.2 否定内容不尽相同 | 第24页 |
2.2.3 否定结构互异成趣 | 第24-25页 |
2.3 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的分类 | 第25-39页 |
2.3.1 层次递进型 | 第25-26页 |
2.3.2 贬损程度加深型 | 第26-29页 |
2.3.3 诙谐谐音型 | 第29-32页 |
2.3.4 同类替换型 | 第32-33页 |
2.3.5 感情色彩转变型 | 第33页 |
2.3.6 语序变换型 | 第33-35页 |
2.3.7 隐含相关型 | 第35-36页 |
2.3.8 视角转换型 | 第36页 |
2.3.9 话语陷阱型 | 第36-37页 |
2.3.10 话语智辩修正型 | 第37-39页 |
2.4 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的功能 | 第39-40页 |
2.4.1 凸显焦点和关注度 | 第39-40页 |
2.4.2 制造语用和谐的幽默效果 | 第40页 |
2.4.3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 第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幽默言语类节目的幽默效果生成机制 | 第42-48页 |
3.1 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3.2 理论依据 | 第43页 |
3.3 零度偏离理论对幽默言语类节目语用否定产生幽默效果的生成机制 | 第43-47页 |
3.3.1 语用常规偏离 | 第43-45页 |
3.3.2 逻辑规律偏离 | 第45-46页 |
3.3.3 交际原则偏离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幽默言语类节目中语用否定的理解机制 | 第48-52页 |
4.1 语用否定制造幽默的语言理解机制 | 第48-49页 |
4.2 语用否定制造幽默的心理理解机制 | 第49-51页 |
4.2.1 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 | 第49-50页 |
4.2.2 经验和现实的矛盾冲突 | 第50页 |
4.2.3 情绪郁积的巧妙释放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1.全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 第52-53页 |
2.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