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氧化亚铜气体传感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气体传感器第14-18页
        1.2.1 电阻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基本性质与主要参数第15-16页
        1.2.2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作用机理第16-18页
            1.2.2.1 表面电荷层控制型第17-18页
            1.2.2.2 体原子价态控制型第18页
    1.3 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第18-20页
    1.4 氧化亚铜基气体传感器第20-23页
        1.4.1 氧化亚铜气敏材料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2 氧化亚铜气敏特性的理论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 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第23-25页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氧化亚铜对一氧化碳的检测第26-38页
    2.1 计算参数及结构模型的选择第26-27页
    2.2 完美氧化亚铜(111)面的优化第27-28页
    2.3 一氧化碳在完美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28-30页
        2.3.1 吸附构型的优化第28-29页
        2.3.2 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29-30页
    2.4 氧原子在完美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30-32页
        2.4.1 氧原子吸附构型的优化第30页
        2.4.2 O_(ad)-Cu_(1c)构型的态密度分析(DOS)第30-32页
        2.4.3 氧原子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32页
    2.5 一氧化碳在氧预吸附的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32-37页
        2.5.1 吸附位的选择及吸附构型的优化第32-34页
        2.5.2 二氧化碳的生成第34-36页
            2.5.2.1 几何构型分析第34-35页
            2.5.2.2 振动频率分析第35页
            2.5.2.3 态密度分析第35-36页
        2.5.3 Mulliken布局分析第36-37页
    2.6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氧化亚铜对一氧化氮的检测第38-43页
    3.1 计算参数及结构模型的选择第38-39页
    3.2 一氧化氮在完美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39页
    3.3 一氧化氮在氧预吸附的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39-42页
        3.3.1 吸附构型的优化第39-41页
        3.3.2 吸附构型的态密度分析第41页
        3.3.3 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41-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氧化亚铜对二氧化氮的检测第43-57页
    4.1 二氧化氮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及机理第43-44页
    4.2 计算参数及结构模型的选择第44-45页
    4.3 二氧化氮在完美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45-49页
        4.3.1 吸附构型的优化第46-48页
        4.3.2 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48-49页
    4.4 二氧化氮在氧预吸附的氧化亚铜(111)面的吸附第49-55页
        4.4.1 吸附位的选择与吸附构型的优化第49-53页
            4.4.1.1 Cu_(2c-1)和Cu_(2c-2)处的构型优化第50-52页
            4.4.1.2 O_(ad)和Cu_(1c)处的构型优化第52-53页
            4.4.1.3 Cu_(2c-3),Cu_(2c-4)及Cu_(2c-4)处的构型优化第53页
        4.4.2 优化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53-55页
    4.5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氧化亚铜对乙醇的检测第57-66页
    5.1 计算参数及结构模型的选择第57-58页
    5.2 乙醇分子在氧化亚铜(111)面的检测第58-60页
        5.2.1 吸附构型的优化第59页
        5.2.2 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59-60页
    5.3 乙醇的分解:H,OH,C_2H_5O和C_2H_5在氧化亚铜表面的吸附第60-63页
        5.3.1 H在氧化亚铜表面的吸附第60-61页
        5.3.2 OH在氧化亚铜表面的吸附第61页
        5.3.3 C_2H_5在氧化亚铜表面的吸附第61-62页
        5.3.4 C_2H_5O在氧化亚铜表面的吸附第62-63页
    5.4 C_2H_5O和H,C_2H_5和OH在氧化亚铜(111)面的共吸附第63-65页
        5.4.1 共吸附构型的几何结构优化第63-64页
        5.4.2 共吸附构型的Mulliken布局分析第64-65页
    5.5 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镁铝系NSR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不同物理状态的烟叶样品建模和模型转移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