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0.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0.2 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价值 | 第11-12页 |
1 文学语境与文学形态的历史走向之比较 | 第12-23页 |
1.1 历史语境:30 年代与 80 年代不同的社会话语 | 第12-15页 |
1.1.1 政治经济:从内忧外患到现代化建设的繁荣 | 第13-14页 |
1.1.2 文化心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崇尚或质疑 | 第14-15页 |
1.2 思想资源: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学养 | 第15-18页 |
1.2.1 施蛰存:西方现代心理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多方借鉴 | 第16-17页 |
1.2.2 余华:西方现代文学经典的广博汲取 | 第17-18页 |
1.3 文学潮流: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1.3.1 反抗左翼与新感觉派的诞生 | 第19-21页 |
1.3.2 超越现实与先锋派的写作 | 第21-23页 |
2 理论主张比较:从心理真实的追求到心理现实的碎片 | 第23-33页 |
2.1 心理的真实:从心理真实的追求到真实的虚伪形式 | 第23-26页 |
2.1.1 “内在现实”的真实性探究 | 第24-25页 |
2.1.2 “接近真实”背后的紧张关系 | 第25-26页 |
2.2 文学的现实:从现代情绪的解读到心理时间的叙述 | 第26-29页 |
2.2.1 现代情绪的主客观之共鸣 | 第26-28页 |
2.2.2 心理时间的体验与“绵延” | 第28-29页 |
2.3 艺术的形式:心理分析的开拓与心理描写的重释 | 第29-33页 |
2.3.1 弗洛伊德理论公式的文学阐释 | 第29-31页 |
2.3.2 “无法确定意义”的心理描写 | 第31-33页 |
3 文学主题比较:从现代文明的感觉到生存苦难的悖论 | 第33-49页 |
3.1 题材:现代都市社会的感觉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 第33-37页 |
3.1.1 30 年代的上海与知识分子的“都市病” | 第33-35页 |
3.1.2 80 年代视域下的中国现实与中国苦难 | 第35-37页 |
3.2 主题:人的异化与人性的探究 | 第37-41页 |
3.2.1 自我意识与人性的曲扭变态 | 第37-39页 |
3.2.2 苦难意识与人性恶的追问 | 第39-41页 |
3.3 形象:人的矛盾困惑与人的苦难癫狂 | 第41-49页 |
3.3.1 孤独迷惘、抑郁不得志的“现代人”形象 | 第41-43页 |
3.3.2 冷酷、麻木、病态的疯癫者形象 | 第43-45页 |
3.3.3 美丽善良、凄苦悲凉的女性形象 | 第45-46页 |
3.3.4 丑陋、隐忍、癫狂的疯妇形象 | 第46-49页 |
4 艺术特征比较:从现代主义艺术的践行到颠覆 | 第49-59页 |
4.1 叙事视角:主体的存在与自我的隐匿 | 第49-52页 |
4.1.1 主观体验与潜意识的自由驰骋 | 第49-51页 |
4.1.2 旁观者不动声色的零度叙事 | 第51-52页 |
4.2 情节模式:内在心理的矛盾与灵魂曲扭的复仇 | 第52-55页 |
4.2.1 力比多公式图解与心理分析的情感轨迹 | 第52-53页 |
4.2.2 现实苦难与黑色幽默的荒诞幻象 | 第53-55页 |
4.3 艺术风格:美的流淌与恶的弥漫 | 第55-59页 |
4.3.1 恬淡清新的抒情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 第55-56页 |
4.3.2 冷酷、阴郁、诡谲的暴力氛围 | 第56-59页 |
5 比较之追问: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嬗变 | 第59-65页 |
5.1 主体自我的价值追求与孤独个体的意义失落 | 第59-61页 |
5.2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自我生命的意义探究 | 第61-62页 |
5.3 人物真实的深度探索与人物形象的冷漠模糊 | 第62-63页 |
5.4 心理分析的叙事模式与重复循环的叙事迷宫 | 第63-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