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论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乘起信论》对华严教理的影响

内容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8-20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第二节 研究设想、范围和方法第10-12页
 第三节 相关的研究现状第12-19页
 第四节 本文的大致结构和脉络第19-20页
第一章 《华严经》与华严宗的谱系第20-42页
 第一节 华严类经典的历史第20-24页
  一、华严类经典形成的思想背景第21-22页
  二、中国华严类经典的传译历史第22-23页
  三、《华严经》的不同译本第23-24页
 第二节 《华严经》对华严宗思想的影响第24-30页
  一、《华严经》的内容第25-27页
  二、《华严经》对华严宗的影响第27-30页
 第三节 华严宗的谱系和著作第30-42页
  一、华严宗的谱系和智俨的生平第30-33页
  二、法藏的生平和著作第33-42页
第二章 地论师说对智俨、法藏的影响第42-73页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背景和地论师说的谱系第43-48页
  一、《十地经论》产生的思想背景第43-44页
  二、《十地经论》的翻译问题第44-45页
  三、地论师的传承谱系第45-46页
  四、现存地论学派的文献问题第46-48页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主要内容第48-54页
 第三节 南北两道地论师说的理论分歧以及南道地论师说的演变第54-69页
  一、南北道地论师说的理论分歧第55-66页
  二、南道地论师说思想上的演变第66-69页
 第四节 地论师说对智俨、法藏的影响第69-73页
  一、地论师说对智俨的影响第69-71页
  二、地论师说对法藏的影响第71-73页
第三章 摄论师说对智俨、法藏唯识思想的影响第73-100页
 第一节 摄论师说的基本思想第73-82页
  一、关于《摄大乘论》第74-75页
  三、摄论师说的思想内容第75-82页
 第二节 智俨思想中的唯识思想第82-90页
  一、智俨对八识的理解第83-88页
  二、智俨对唯识三性三无性的解释第88-90页
 第三节 法藏的唯识思想第90-100页
  一、法藏前期的阿赖耶识思想第91-96页
  二、法藏的"十重唯识"第96-97页
  三、法藏的三性思想第97-100页
第四章 《大乘起信论》对智俨、法藏唯心思想的影响第100-127页
 第一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第100-107页
  一、对《大乘起信论》是否是伪书的相关讨论第101-103页
  二、《起信论》的主要内容第103-107页
 第二节 《起信论》对智俨思想的影响第107-113页
 第三节 法藏对《起信论》的解读及其思想演变第113-127页
  一、《华严五教章》中对《起信论》的判定第114-116页
  二、法藏思想在从《五教章》到《起信论义记》之间的变化第116-117页
  三、《起信论义记》的写作背景第117-118页
  四、法藏在《起信论义记》中的主要思想第118-125页
  五、法藏晚年对如来藏思想的思考第125-127页
第五章 华严教理思想的最终形成第127-140页
 第一节 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的思想渊源第127-128页
 第二节 法藏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思想的演变第128-134页
 第三节 法界缘起的理论构成第134-140页
  一、三性同异第134页
  二、因门六义第134-136页
  三、十玄无碍第136-138页
  四、六相圆融第138-140页
结语第140-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2页
后记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
下一篇:临终关怀陪伴伦理之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