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子书编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9-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战国子书的兴起 | 第15-25页 |
一、 前人研究之评述 | 第15-20页 |
(一) 因时而生 | 第15-18页 |
(二) 典籍初兴 | 第18-20页 |
二、 子书兴起成因之补充 | 第20-25页 |
(一) 编纂经验的积累 | 第20-23页 |
(二) 竹简的广泛使用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战国子书文献对史官文献的继承 | 第25-33页 |
一、 史官与诸子之传承 | 第25-27页 |
(一) 史官职能之转变 | 第25-26页 |
(二) 诸子文化与史官文化的关系 | 第26-27页 |
二、 战国诸子书对史官文献的继承 | 第27-33页 |
(一) 话语权的转移——编纂客体的变化 | 第28-29页 |
(二) “语”体的继承 | 第29-30页 |
(三) “子曰”体式承自史官文献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战国子书编纂的题名问题 | 第33-49页 |
一、 编与著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 “述而不作”的概念 | 第33-35页 |
(二) 战国子书的著与编 | 第35-36页 |
二、 战国子书的著录问题 | 第36-39页 |
(一) 古书题名体例 | 第36-37页 |
(二) 《隋书·经籍志》中的“撰” | 第37-38页 |
(三) 《隋书·经籍志》题名错误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三、 战国子书的编纂时间及其性质 | 第39-49页 |
(一) 编纂时间 | 第40-45页 |
(二) 文集之性质 | 第45-49页 |
第四章 战国子书编纂中的内部结构问题 | 第49-65页 |
一、 篇名的两种形式 | 第49-53页 |
(一) 名实不符,以《论语》为代表 | 第49-51页 |
(二) 名实相符,兴于《墨子》 | 第51-53页 |
二、 文本结构的变化 | 第53-65页 |
(一) 松散章节向系统章节的转变 | 第53-58页 |
(二) 篇之结构 | 第58-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