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效应对碰撞性能及耐撞性优化设计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论文主要符号参阅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冲压碰撞耦合分析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汽车前保险杠耐撞性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冲压与碰撞耦合仿真分析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有限元仿真模拟算法 | 第19-22页 |
2.1.1 有限元动力显示算法 | 第19-21页 |
2.1.2 动力显示算法的稳定条件和时间步控制 | 第21页 |
2.1.3 接触-碰撞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2 有限元分析中常用的材料模型 | 第22-23页 |
2.3 常用的屈服准则 | 第23-25页 |
2.3.1 Von Mises 屈服准则 | 第23-24页 |
2.3.2 Hill 屈服准则 | 第24页 |
2.3.3 Barlat 屈服准则 | 第24-25页 |
2.4 材料的硬化模型 | 第25-27页 |
2.4.1 等向硬化 | 第25-26页 |
2.4.2 随动硬化 | 第26页 |
2.4.3 混合硬化 | 第26-27页 |
2.5 应变率效应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网格变量映射算法 | 第28-35页 |
3.1 概述 | 第28页 |
3.2 网格变量映射算法 | 第28-32页 |
3.2.1 冲压模型节点变量的生成 | 第28-29页 |
3.2.2 碰撞模型网格节点定位 | 第29-30页 |
3.2.3 网格模型之间的变量插值 | 第30-32页 |
3.3 网格变量映射算法流程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考虑冲压效应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5-49页 |
4.1 概述 | 第35-36页 |
4.2 板料冲压仿真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冲压仿真分析建模 | 第36-37页 |
4.2.2 成形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4.3 碰撞仿真建模 | 第39-42页 |
4.3.1 碰撞仿真分析建模技术 | 第39-41页 |
4.3.2 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4 冲压模型与碰撞模型变量比较 | 第42-44页 |
4.5 传统模型与考虑冲压效应的碰撞模型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4.5.1 前防撞梁低速碰撞耐撞性评价方法 | 第44页 |
4.5.2 碰撞结果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冲压效应对耐撞性优化设计的影响 | 第49-67页 |
5.1 概述 | 第49页 |
5.2 设计变量及优化模型 | 第49-50页 |
5.3 均匀拉丁方试验设计 | 第50-54页 |
5.3.1 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第50-52页 |
5.3.2 均匀拉丁方试验设计 | 第52-54页 |
5.4 响应面的建立 | 第54-59页 |
5.4.1 常用的代理模型方法 | 第54页 |
5.4.2 响应面法及误差估计准则 | 第54-57页 |
5.4.3 响应面的建立 | 第57-59页 |
5.5 优化分析及结果验证 | 第59-66页 |
5.5.1 遗传算法及多岛遗传算法 | 第59-62页 |
5.5.2 优化分析及优化结果验证 | 第62-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