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新车碰撞测试 NCAP 及碰撞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新车碰撞测试 NCAP | 第11页 |
1.2.2 汽车碰撞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吸能结构吸能特性及多目标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吸能结构碰撞吸能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多目标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缓冲吸能结构的有限元建模及试验验证 | 第16-21页 |
2.1 缓冲吸能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 第16-17页 |
2.1.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16页 |
2.1.2 模型前处理的参数设置 | 第16-17页 |
2.2 吸能结构的试验研究 | 第17-19页 |
2.2.1 准静态试验研究 | 第17-18页 |
2.2.2 落锤冲击试验研究 | 第18页 |
2.2.3 台车撞击试验研究 | 第18-19页 |
2.3 缓冲吸能结构的试验验证 | 第19页 |
2.3.1 试验准备 | 第19页 |
2.3.2 试验过程 | 第19页 |
2.4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汽车缓冲吸能结构不同材料的研究分析 | 第21-30页 |
3.1 缓冲吸能结构的耐撞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第21-23页 |
3.1.1 吸能结构的耐撞性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3.1.2 吸能结构的耐撞性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3.2 金属材料的吸能特性研究 | 第23-26页 |
3.2.1 不同钢材吸能结构的对比 | 第23-25页 |
3.2.2 不同铝材吸能结构的对比 | 第25-26页 |
3.3 复合材料的吸能特性研究 | 第26-28页 |
3.3.1 复合材料的性能介绍 | 第27页 |
3.3.2 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建模 | 第27-28页 |
3.3.3 复合材料的仿真分析 | 第28页 |
3.4 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吸能特性对比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多材料体新结构的吸能特性研究 | 第30-36页 |
4.1 多材料体缓冲吸能结构的简介 | 第30页 |
4.2 多材料体吸能结构的有限元仿真 | 第30-33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30-31页 |
4.2.2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 | 第31-33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基于区间不确定性的吸能结构截面尺寸优化 | 第36-53页 |
5.1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的基本理论 | 第36-46页 |
5.1.1 不确定性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36页 |
5.1.2 区间数的基本知识 | 第36-41页 |
5.1.3 试验设计方法 | 第41-43页 |
5.1.4 优化的代理模型 | 第43-44页 |
5.1.5 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44-45页 |
5.1.6 罚函数法 | 第45-46页 |
5.2 吸能结构截面尺寸的优化设计 | 第46-51页 |
5.2.1 吸能结构截面尺寸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5.2.2 响应面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5.2.3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问题的确定性转换 | 第49-50页 |
5.2.4 多目标优化的 Pareto 解集分析 | 第50-51页 |
5.4 优化的吸能结构仿真验证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优化后的缓冲吸能结构在乘用车上的应用 | 第53-58页 |
6.1 整车有限元应用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53-55页 |
6.1.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6.1.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3-55页 |
6.2 优化后的吸能结构应用于整车的仿真研究 | 第55页 |
6.3 优化前后仿真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6.3.1 优化前后吸能结构变形对比 | 第55-56页 |
6.3.2 优化前后吸能结构的吸能特性对比 | 第56-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