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光学论文--人工照明、人工采光论文

基于保护的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评价体系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前人研究成果与不足第12-13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第13页
    1.4 论文框架第13-16页
第二章 夜景亮化发展综述第16-37页
    2.1 近现代城市夜景亮化发展概述第16-23页
        2.1.1 国外城市与街区夜景亮化第16-20页
        2.1.2 国内城市与街区夜景亮化第20-22页
        2.1.3 城市夜景亮化一般模式第22-23页
    2.2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发展概述第23-30页
        2.2.1 国外历史街区夜景亮化第23-25页
        2.2.2 国内历史街区夜景亮化第25-29页
        2.2.3 历史街区夜景亮化模式分析第29-30页
    2.3 夜景亮化设计在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中的定位第30-37页
        2.3.1 城市设计层面的要求第30-31页
        2.3.2 保护层面的法规要求第31-33页
        2.3.3 保护层面的规划要求第33-34页
        2.3.4 夜景亮化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贡献与不足第34-37页
第三章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概况与评价要素分析第37-60页
    3.1 古代传统街巷夜景记载第37-39页
    3.2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发展过程第39-44页
        3.2.1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总体特征第39-40页
        3.2.2 五大街区各自特点第40-44页
    3.3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的设计、施工与管理模式第44-56页
        3.3.1 上位规划与相关法规的要求第44-46页
        3.3.2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改造工程第46-51页
        3.3.3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工程第51-55页
        3.3.4 模式总结第55-56页
    3.4 保护前提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评价要素分析第56-60页
        3.4.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目标层面的分解第57页
        3.4.2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的功能目标第57-58页
        3.4.3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的空间影响层面第58-59页
        3.4.4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评价要素指标第59-60页
第四章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评价体系第60-81页
    4.1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评价体系构建第60-67页
        4.1.1 评价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第60-61页
        4.1.2 评价体系要素系统的细化第61-67页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67-74页
        4.2.1 评价指标定权方法介绍第68页
        4.2.2 具体的定权方法及步骤第68-72页
        4.2.3 评价结果标准第72-73页
        4.2.4 评价标准的应用特征第73-74页
    4.3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张家巷段评价分析第74-77页
        4.3.1 评分原则第74页
        4.3.2 评分方法第74-75页
        4.3.3 得分的计算方法第75-77页
        4.3.4 评价结果的统计第77页
    4.4 评价结果分析的改进建议第77-81页
        4.4.1 评价结果分析第77-78页
        4.4.2 中张家巷夜景提升工程中的策略第78-80页
        4.4.3 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第80-81页
第五章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对策建议第81-90页
    5.1 夜景亮化管理模式与保护、发展的协调第81-83页
        5.1.1 城市设计层面第81-82页
        5.1.2 规划管理层面第82-83页
    5.2 规范及标准的明确与亮化技术导向第83-90页
        5.2.1 制定并实施相关标准和法规第83-84页
        5.2.2 亮化设计要素第84-85页
        5.2.3 亮化技术导向第85-90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90-94页
    6.1 结语第90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0-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致谢第96-97页
附录第97-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8090后”家居空间聚合式社交媒介产品设计研究
下一篇: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边缘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