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微流控细菌芯片分析测试进展 | 第12-15页 |
1.2 微流控细菌芯片荧光分析 | 第15-22页 |
1.2.1 集成纳米探针的微流控细菌芯片荧光分析 | 第16-22页 |
1.2.2 微流控细菌芯片荧光分析检测微系统 | 第22页 |
1.3 微流控细菌芯片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22-26页 |
1.3.1 微流控细菌芯片电化学直接阻抗分析 | 第23-24页 |
1.3.2 微流控细菌芯片电化学富集阻抗分析 | 第24-26页 |
1.4 总结 | 第26-27页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D-柠檬烯纳米乳液对细菌生物膜抑制研究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32页 |
2.2 D-柠檬烯纳米乳液的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 第32-37页 |
2.2.1 D-柠檬烯纳米乳液制备和表征 | 第32-33页 |
2.2.2 D-柠檬烯纳米乳液最低抑菌浓度及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 第33-34页 |
2.2.3 D-柠檬烯纳米乳液抑制细菌EPS和菌毛的产生 | 第34-36页 |
2.2.4 D-柠檬烯纳米乳液抑制细菌的Swimming和Swarming运动性 | 第36-37页 |
2.3 D-柠檬烯纳米乳液对大肠杆菌群体感应的抑制机制研究 | 第37-42页 |
2.3.1 D-柠檬烯纳米乳液影响大肠杆菌AI-2 识别过程 | 第37-39页 |
2.3.2 D-柠檬烯纳米乳液抑制大肠杆菌QS相关基因表达 | 第39-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集成免疫捕获-CdSe/ZnS量子点标记及DEP富集的沙门氏菌微流控芯片检测 | 第44-6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基于集成特异性富集功能的微流控细菌芯片CdSe/ZnS量子点标记的沙门氏菌荧光检测 | 第45-53页 |
3.2.1 集成特异性富集功能微流控细菌芯片及集成微流控荧光检测微系统研制 | 第45-48页 |
3.2.2 沙门氏菌的免疫捕获及CdSe/ZnS量子点标记 | 第48-49页 |
3.2.3 沙门氏菌荧光检测条件优化 | 第49-50页 |
3.2.4 微流控细菌芯片上沙门氏菌荧光检测方法 | 第50-53页 |
3.3 CdSe/ZnS@SiO_2纳米粒子标记沙门氏细菌的荧光定量和可视化高效检测 | 第53-63页 |
3.3.1 CdSe/ZnS@SiO_2-NH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55页 |
3.3.2 CdSe/ZnS@SiO_2-NH_2的表征 | 第55-58页 |
3.3.3 CdSe/ZnS@SiO_2标记沙门氏菌荧光检测方法研究 | 第58-59页 |
3.3.4 CdSe/ZnS@SiO_2纳米粒子标记沙门氏菌的DEP富集和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集成CQDs-apt新型纳米荧光标记和DEP富集分选的微流控细菌芯片检测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CQDs-apt新型纳米荧光探针标记沙门氏菌定量检测 | 第65-72页 |
4.2.1 碳量子点(CQDs)的制备与表征 | 第65-67页 |
4.2.2 CQDs-apt新型荧光探针的制备及特异性标记沙门氏菌 | 第67-69页 |
4.2.3 CQDs-apt-沙门氏菌荧光检测条件优化 | 第69-70页 |
4.2.4 CQDs-apt标记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 | 第70-72页 |
4.3 基于集成DEP富集分选功能的微流控细菌芯片的活性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 | 第72-75页 |
4.3.1 微流控细菌芯片上活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pDEP分选富集原理 | 第72-73页 |
4.3.2 微流控细菌芯片上活性沙门氏菌的pDEP分选条件研究 | 第73-74页 |
4.3.3 微流控细菌芯片上CQDs-apt标记的活性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集成DEP富集和原位电阻抗检测的大肠杆菌微流控芯片检测 | 第76-92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基于集成微流控阻抗分析芯片微系统的细菌检测 | 第77-83页 |
5.2.1 集成微流控芯片阻抗分析微系统研制 | 第77-79页 |
5.2.2 微流控DEP芯片上大肠杆菌pDEP富集原位阻抗检测条件优化 | 第79-80页 |
5.2.3 集成微流控芯片阻抗分析微系统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建立 | 第80-82页 |
5.2.4 合成样本中大肠杆菌检测 | 第82-83页 |
5.3 微流控DEP芯片上基于Au@Ag复合物阻抗信号放大作用的细菌检测研究 | 第83-91页 |
5.3.1 多功能微流控DEP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 第83-85页 |
5.3.2 微流控DEP芯片上AuNPs@Ag增强细菌阻抗信号机制 | 第85-87页 |
5.3.3 大肠杆菌/PDDA/Au@Ag阻抗检测条件优化 | 第87-89页 |
5.3.4 微流控芯片上基于Au@Ag复合物阻抗信号放大作用的细菌检测方法建立及合成样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92-96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3-94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4页 |
附录 | 第114-11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4-11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专利情况 | 第115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