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文学》月刊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一) 文学史、报刊史对《文学》的简单介绍 | 第8-9页 |
(二) 以《文学》杂志为个案的研究 | 第9-11页 |
(三) 对《文学》杂志编辑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学》月刊概述 | 第14-26页 |
一、办一份以“杂”为特色的刊物 | 第14-16页 |
二、编辑群体 | 第16-18页 |
三、编辑理念 | 第18-26页 |
(一) 注重外国文学的译介 | 第18-20页 |
(二) 注重新作家的推举以及对作品的批评 | 第20-22页 |
(三) 注重插图的效应 | 第22-26页 |
第二章 《文学》月刊的立场定位 | 第26-42页 |
一、时代的发声者:与左翼刊物《北斗》对比 | 第26-31页 |
(一) 采取迂回的措施躲避“文化围剿” | 第26-27页 |
(二) 不同的文学创作标准 | 第27-31页 |
二、与《现代》对比 | 第31-42页 |
(一) 浓厚的商业色彩 | 第31-33页 |
(二) 积极参与文艺界的讨论 | 第33-39页 |
(三) 对文学性的诉求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多元的译介策略: 《文学》的外国文学翻译 | 第42-66页 |
一、译介的理念与方式 | 第42-48页 |
(一) 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 | 第42-45页 |
(二) 附有译序的作品翻译 | 第45-46页 |
(三) 专题研究 | 第46-48页 |
二、《文学》的外国文学翻译 | 第48-63页 |
(一) 俄国文学 | 第48-53页 |
(二) 强势国家文学:不同的价值取向 | 第53-63页 |
三、弱小民族 | 第63-66页 |
(一) 民族意识,寻求共鸣 | 第63-64页 |
(二) 同中有异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文学》月刊上的绘画 | 第66-84页 |
一、《文学》上的现代版画 | 第71-79页 |
(一)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 第71-75页 |
(二) 中国现代木刻版画 | 第75-78页 |
(三) 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的关系 | 第78-79页 |
二、鲁迅与《文学》编者的推动 | 第79-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1 《文学》(1933—1937)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篇目 | 第92-100页 |
附录2 《文学》(1933—1937)欧美文学介绍研究篇目 | 第100-108页 |
附录3 《文学》(1933—1937年)西方艺术及中国版画作品目录 | 第108-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