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合金元素对低活化高铬马氏体耐热钢的影响 | 第16-22页 |
1.3.1 铬元素的影响 | 第17页 |
1.3.2 间隙固溶元素碳、氮、硼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铁素体稳定元素钨、硅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钒、铌、钛、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5 非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镍、铜、锰、钴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6 杂质除去元素铝、稀土元素的影响 | 第22页 |
1.4 低活化钢中的显微组织及析出相 | 第22-23页 |
1.4.1 显微组织结构 | 第22-23页 |
1.4.2 析出相类型及其分布 | 第23页 |
1.5 低活化钢中的强化机理 | 第23-25页 |
1.5.1 固溶强化 | 第24页 |
1.5.2 析出相相强化 | 第24-25页 |
1.5.3 晶界强化 | 第25页 |
1.6 低活化钢高温服役后的组织退化 | 第25-27页 |
1.6.1 合金元素的扩散 | 第26页 |
1.6.2 析出相的粗化 | 第26-27页 |
1.6.3 亚结构的变化 | 第27页 |
1.7 低活化钢的设计 | 第27-29页 |
1.7.1 成分设计 | 第27页 |
1.7.2 晶粒度设计 | 第27-28页 |
1.7.3 亚晶粒内位错密度的设计 | 第28页 |
1.7.4 第二相粒子设计 | 第28页 |
1.7.5 热处理制度的设计 | 第28-29页 |
1.8 课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8.1 选题背景 | 第29-30页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35-57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36-42页 |
2.2.1 热处理实验原理 | 第36页 |
2.2.2 正交实验原理 | 第36-42页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2-47页 |
2.3.1 最佳热处理制度的实验设计 | 第42-44页 |
2.3.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47页 |
2.4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47-50页 |
2.4.1 成分设计 | 第47-48页 |
2.4.2 配料 | 第48-49页 |
2.4.3 熔炼 | 第49页 |
2.4.4 板材制备 | 第49-50页 |
2.4.5 金相试样及拉伸试样制备 | 第50页 |
2.5 高温拉伸实验 | 第50-55页 |
2.5.1 高温拉伸试验依据 | 第50-51页 |
2.5.2 快、慢速率高温拉伸试验 | 第51-52页 |
2.5.3 拉伸曲线处理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热处理分析 | 第57-65页 |
3.1 回火温度的影响 | 第57-60页 |
3.1.1 抗拉强度延伸率分析 | 第57-58页 |
3.1.2 金相分析 | 第58-60页 |
3.2 固溶温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3.2.1 抗拉强度延伸率分析 | 第60-61页 |
3.2.2 抗拉强度延伸率分析 | 第61-63页 |
3.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正交分析 | 第65-79页 |
4.1 抗拉强度分析 | 第65-70页 |
4.1.1 抗拉强度的计算 | 第65页 |
4.1.2 抗拉强度正交分析 | 第65-70页 |
4.2 应变软化率分析 | 第70-78页 |
4.2.1 应变软化率的计算 | 第71-72页 |
4.2.2 应变软化率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4.2.3 应变软化率的正交分析 | 第73-78页 |
4.3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蠕变分析 | 第79-85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高抗拉强度试样的蠕变实验 | 第79-80页 |
5.3 低应变软化率试样的蠕变实验 | 第80-83页 |
5.4 结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蠕变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85-91页 |
6.1 引言 | 第85页 |
6.2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85-86页 |
6.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86-87页 |
6.4 投射电镜分析 | 第87-89页 |
6.5 显微组织分析结论 | 第89-9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