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InSAR震源参数反演 | 第14页 |
1.2.2 地震应力触发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D-InSAR技术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 第18-28页 |
2.1 SAR卫星介绍 | 第18-19页 |
2.2 D-InSAR技术 | 第19-22页 |
2.3 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22-23页 |
2.4 数据降采样 | 第23-25页 |
2.4.1 均匀采样 | 第23-24页 |
2.4.2 四叉树采样 | 第24-25页 |
2.5 三维形变与卫星一维形变的转换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进行震源参数反演原理及静态库伦应力改变模型.. | 第28-42页 |
3.1 地震基础 | 第28-30页 |
3.1.1 地震的产生 | 第28页 |
3.1.2 地震矩和矩震级 | 第28-29页 |
3.1.3 断层的类型 | 第29-30页 |
3.1.4 断层的基本参数 | 第30页 |
3.2 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 第30-34页 |
3.2.1 点源位错模型 | 第31-32页 |
3.2.2 有限元矩形位错模型 | 第32-34页 |
3.3 非线性反演 | 第34-38页 |
3.3.1 基本模型 | 第34-36页 |
3.3.2 搜索算法简介 | 第36-38页 |
3.4 线性反演 | 第38-40页 |
3.4.1 构建断层模型 | 第38-39页 |
3.4.2 基本模型 | 第39-40页 |
3.5 静态库伦应力触发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台湾2010年甲仙、2016年美浓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与触发关系分析 | 第42-56页 |
4.1 研究区域背景 | 第42-44页 |
4.2 同震形变场 | 第44-46页 |
4.2.1 数据选择 | 第44-45页 |
4.2.2 同震形变场分析 | 第45-46页 |
4.3 非线性反演 | 第46-47页 |
4.4 线性反演 | 第47-52页 |
4.5 库仑应力触发 | 第52-53页 |
4.6 讨论与分析 | 第53-55页 |
4.6.1 甲仙地震结果分析 | 第53页 |
4.6.2 美浓地震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6.3 甲仙地震与美浓地震的关系及影响 | 第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2009-2016年意大利中部序列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与触发关系分析 | 第56-75页 |
5.1 研究区域背景 | 第56-58页 |
5.2 同震形变场 | 第58-62页 |
5.2.1 数据选择 | 第58-59页 |
5.2.2 同震形变场分析 | 第59-62页 |
5.3 非线性反演 | 第62-63页 |
5.4 线性反演 | 第63-70页 |
5.5 库仑应力触发 | 第70-71页 |
5.6 讨论与分析 | 第71-74页 |
5.6.1 破裂特征 | 第71-73页 |
5.6.2 发震断层间的触发关系 | 第73页 |
5.6.3 周边断层受到的影响及地震风险评估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要学术活动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