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花岗岩体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及华东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立题依据及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岩石放射性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区地球物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区域水文地热学研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国内地表热流调研现状 | 第17页 |
1.3.5 国内外地热开发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 第18-22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2 实物工作量 | 第19-22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0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第22-23页 |
2.2 区域断裂带特征 | 第23-24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4页 |
2.4 区域花岗岩分布及岩性特征 | 第24-26页 |
2.5 研究区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26-30页 |
3 研究区花岗岩体放射性生热特征研究 | 第30-42页 |
3.1 放射性生热原理 | 第30页 |
3.2 样品处理与实验测试 | 第30-35页 |
3.2.1 样品处理 | 第30页 |
3.2.2 实验测试 | 第30-35页 |
3.3 花岗岩体放射性生热率特征 | 第35-40页 |
3.3.1 生热率计算方法与结果 | 第35-36页 |
3.3.2 生热率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3.3.3 U、Th的热贡献率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4 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 第42-48页 |
4.1 放射性集中层厚度 | 第42页 |
4.2 岩石热导率 | 第42页 |
4.3 岩石生热率 | 第42-43页 |
4.4 地温梯度 | 第43页 |
4.5 地表热流 | 第43-44页 |
4.6 岩石圈热结构壳幔分配 | 第44-45页 |
4.7 热岩石圈厚度 | 第45-46页 |
4.8 小结 | 第46-48页 |
5 华东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对比研究 | 第48-58页 |
5.1 区域地质特征对比 | 第48-49页 |
5.1.1 南岭地区 | 第48页 |
5.1.2 东南沿海地区 | 第48-49页 |
5.2 岩石学特征对比 | 第49-50页 |
5.2.1 南岭地区 | 第49-50页 |
5.2.2 东南沿海地区 | 第50页 |
5.3 地热学特征对比 | 第50-51页 |
5.4 岩石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51-54页 |
5.4.1 野外伽马值特征对比 | 第51-52页 |
5.4.2 放射性生热率特征对比 | 第52页 |
5.4.3 岩体形成时代与放射性生热率关系对比 | 第52-54页 |
5.4.4 U、Th、K元素热贡献率特征对比 | 第54页 |
5.5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对比 | 第54-56页 |
5.6 小结 | 第56-58页 |
6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