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植物对荫蔽处理的响应及适应机理 | 第11-14页 |
1.1.1 荫蔽对植物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2 荫蔽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荫蔽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植物对光照恢复的响应及适应机理 | 第14-17页 |
1.2.1 光照恢复对植物形态特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光照恢复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光照恢复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16页 |
1.2.4光照恢复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2.3.1 大田试验 | 第18页 |
2.3.2 盆栽试验 | 第18页 |
2.4 取样项目及方法 | 第18-21页 |
2.4.1 形态指标测定 | 第19页 |
2.4.2 叶片解剖结构 | 第19页 |
2.4.3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9页 |
2.4.4 抗性生理的测定 | 第19-21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4页 |
3.1 遮荫及光照恢复对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1-31页 |
3.1.1 形态指标 | 第21-24页 |
3.1.2 生物量 | 第24-25页 |
3.1.3 叶面积 | 第25-27页 |
3.1.4 叶片解剖结构 | 第27-31页 |
3.2 荫蔽及光照恢复对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SPAD | 第31-32页 |
3.2.2 光合特性 | 第32-34页 |
3.3 荫蔽及光照恢复对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第34-41页 |
3.3.1 SOD活性 | 第34-36页 |
3.3.2 POD活性 | 第36-38页 |
3.3.3 MDA含量 | 第38-41页 |
3.4 荫蔽及光照恢复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1 可溶性蛋白 | 第41-42页 |
3.4.2 可溶性糖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9页 |
4.1 大豆形态结构及生物量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 第44-46页 |
4.2 大豆叶片解剖结构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 第46页 |
4.3 大豆光合特性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 第46-47页 |
4.4 大豆抗氧化能力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