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电动汽车概述 | 第12-13页 |
1.2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1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优势 | 第13页 |
1.2.2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不足 | 第13-14页 |
1.2.3 制动能量回收必要性 | 第14页 |
1.3 制动能量回收简介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制动能量回收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内制动能量回收领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制动能量回收理论研究 | 第20-34页 |
2.1 制动能量回收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2 车辆制动时动力学分析 | 第21-24页 |
2.2.1 车辆制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21-22页 |
2.2.2 车辆前、后轮轴上的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22-24页 |
2.3 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3.1 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3.2 电机发电模式运行 | 第25页 |
2.4 制动能量回收的约束条件 | 第25-32页 |
2.4.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25-28页 |
2.4.2 影响制动能量回收的因素 | 第28-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34-44页 |
3.1 典型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介绍 | 第34-37页 |
3.1.1 并联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3.1.2 以固定比例分配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3.1.3 最大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36-37页 |
3.2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37-41页 |
3.2.1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思路 | 第37-39页 |
3.2.2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步骤 | 第39-41页 |
3.2.2.1 电机制动与机械制动的分配关系 | 第40页 |
3.2.2.2 前、后轮上制动力的分配关系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建模 | 第44-56页 |
4.1 CarSim 软件简介 | 第44-50页 |
4.1.1 CarSim 车辆模型介绍 | 第44-48页 |
4.1.1.1 车体部分 | 第45页 |
4.1.1.2 传动系部分 | 第45-46页 |
4.1.1.3 制动系部分 | 第46-47页 |
4.1.1.4 转向系部分 | 第47页 |
4.1.1.5 整车其他子系统 | 第47-48页 |
4.1.2 仿真工况选择与设置 | 第48-49页 |
4.1.3 道路的选择与设置 | 第49页 |
4.1.4 CarSim 与 Matlab/Simulink 联合仿真设置 | 第49-50页 |
4.2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2.1 驾驶员制动意图模型 | 第51页 |
4.2.2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模型 | 第51-52页 |
4.2.3 电机制动力分配与机械制动力分配模型 | 第52-53页 |
4.2.4 电机模型 | 第53-54页 |
4.3 控制算法的设计 | 第54-55页 |
4.3.1 PID 控制算法原理 | 第54-55页 |
4.3.2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第56-72页 |
5.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第56-57页 |
5.1.1 制动效能 | 第56页 |
5.1.2 制动稳定性 | 第56页 |
5.1.3 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 第56-57页 |
5.2 典型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57-65页 |
5.2.1 初速为 30km/h 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58-60页 |
5.2.2 初速为 60km/h 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60-62页 |
5.2.3 初速为 100km/h 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第62-65页 |
5.3 城市循环工况制动能量回收性能仿真分析 | 第65-70页 |
5.3.1 UDDS 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5.3.2 1015 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