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9-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2003-2013)高考报道框架的总体趋势 | 第16-21页 |
第一节 高考报道框架的十年嬗变 | 第16-19页 |
一、报道数量下降与深度报道增多 | 第16-18页 |
二、人文理念不断强化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教育理念革新、高考制度改革对新闻框架的影响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框架构建的内在要素 | 第21-41页 |
第一节 “释疑解惑”的内容呈现 | 第21-34页 |
一、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兼容的报道题材 | 第21-26页 |
二、以解释分析高考议题为主的报道模式 | 第26-30页 |
三、“高考本位”与“教育本位”之争的话语表达 | 第30-34页 |
第二节 以官方为主、高考利益群体为辅的信源选择 | 第34-38页 |
第三节 敢于揭露高考乱象的报道基调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框架的特色与缺失 | 第41-50页 |
第一节 高考报道框架建构下的总体特色 | 第41-44页 |
一、偏向问题意识的报道理念 | 第41-42页 |
二、均衡化的“意见市场” | 第42-43页 |
三、严肃性与生动性融合的报道风格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高考报道框架建构的总体缺失 | 第44-47页 |
一、媒体功能定位的弱化 | 第44-45页 |
二、报道框架的模式化 | 第45-46页 |
三、高考生形象塑造的片面化 | 第46-47页 |
第三节 高考报道框架建构缺失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一、新闻生产常规的掣肘 | 第47-48页 |
二、记者创新思维的匮乏 | 第48-49页 |
三、人才评价观念的错位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完善《中国青年报》高考报道框架的路径选择 | 第50-56页 |
第一节 通过框架的选择机制引导舆论 | 第50-52页 |
一、理性选择报道角度 | 第50-51页 |
二、强化民生意识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消解框架的“刻板印象” | 第52-56页 |
一、议题设置注重多元与平衡 | 第52-53页 |
二、通过新媒体创新报道方式 | 第53-54页 |
三、彰显高考生个性化形象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