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含油污泥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含油污泥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2 含油污泥的性质 | 第13-14页 |
1.2.3 含油污泥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 | 第15页 |
1.3.2 国内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当前我国含油污泥处理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1.4 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简介 | 第17-28页 |
1.4.1 填埋法 | 第17页 |
1.4.2 干燥焚烧法 | 第17-18页 |
1.4.3 焦化处理法 | 第18-19页 |
1.4.4 回灌调剖法 | 第19-20页 |
1.4.5 固化处理法 | 第20页 |
1.4.6 浮选除油法 | 第20-21页 |
1.4.7 热解析处理法 | 第21-23页 |
1.4.8 生物处理法 | 第23-25页 |
1.4.9 溶剂萃取法 | 第25-26页 |
1.4.10 调质-机械脱水处理法 | 第26-28页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28-29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在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7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 含油污泥性质研究及处理技术选择 | 第31-37页 |
2.1 含油污泥的来源与特点 | 第31页 |
2.2 含油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及其性质 | 第31-33页 |
2.2.1 间隙水 | 第32页 |
2.2.2 毛细管结合水 | 第32页 |
2.2.3 表面吸附水 | 第32-33页 |
2.2.4 内部结合水 | 第33页 |
2.3 含油污泥中的主要有机化合物 | 第33-34页 |
2.4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分析 | 第34-36页 |
2.5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选择 | 第36-37页 |
3 含油污泥调质实验研究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37-3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2.4 实验样品 | 第38-39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39-48页 |
3.3.1 单一药剂调质效果实验 | 第39-40页 |
3.3.2 单一药剂投加量影响实验 | 第40-41页 |
3.3.3 复合药剂调质效果实验 | 第41-43页 |
3.3.4 助凝剂影响调质效果的实验 | 第43-44页 |
3.3.5 温度影响调质效果的实验 | 第44-45页 |
3.3.6 pH 值影响调质效果的实验 | 第45-47页 |
3.3.7 搅拌时间影响调质效果的实验 | 第47-48页 |
3.4 调质实验结论 | 第48-50页 |
4 含油污泥萃取实验研究 | 第50-5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50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2.4 萃取剂的选择 | 第51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1-54页 |
4.3.1 溶剂萃取实验 | 第51-52页 |
4.3.2 萃取剂投加量优化实验 | 第52-54页 |
4.3.3 不同含水率含油污泥的萃取实验 | 第54页 |
4.4 萃取试验结论 | 第54-56页 |
5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5.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第56-57页 |
5.2 课题研究的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