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苜蓿、小麦自毒与他感生理作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 他感作用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第11-17页
        1.1 轮作与他感作用第11-12页
        1.2 他感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13页
        1.3 他感作用对作物光合作用影响第13-14页
        1.4 他感作用对作物呼吸作用影响第14页
        1.5 他感作用对作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14-15页
        1.6 他感作用下活性氧对作物的影响第15-16页
        1.7 他感作用对作物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16-17页
    2 自毒作用对植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第17-21页
        2.1 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第17-18页
        2.2 自毒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8页
        2.3 自毒作用对作物光合作用影响第18-19页
        2.4 自毒作用对作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第19页
        2.5 自毒作用对作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19-20页
        2.6 自毒作用下活性氧对作物的影响第20页
        2.7 自毒作用对作物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20-21页
    3 外源化感物质对作物的影响第21-22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24页
    5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苜蓿、小麦浸提液对苜蓿和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第25-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1.1 试验材料第25页
        1.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1.2.1 浸提液制备第25-26页
            1.2.2 种子萌发试验第26页
            1.2.3 幼苗生长试验第26页
        1.3 数据统计分析第26-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2.1 浸提液对苜蓿、小麦种子萌发的自毒和他感效应第27-30页
            2.1.1 对发芽率的自毒和他感效应第27页
            2.1.2 对胚根的自毒和他感效应第27-28页
            2.1.3 对苜蓿下胚轴、小麦胚芽鞘的自毒和他感效应第28-30页
        2.2 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自毒和他感效应第30-31页
    3 讨论第31-32页
    4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外源化感物质对苜蓿、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34-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1.1 试验材料及地点第34-35页
        1.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1.2.1 浇灌液制备第35页
            1.2.2 种子萌发试验第35页
            1.2.3 幼苗生长试验第35-36页
        1.3 数据分析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4页
        2.1 外源化感物质对苜蓿、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6-40页
            2.1.1 对发芽指数的影响第36-37页
            2.1.2 对发芽率、胚根生长、下胚轴及胚芽鞘伸长的影响第37-40页
        2.2 对苜蓿、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第40-43页
        2.3 对苜蓿、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4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苜蓿、小麦浸提液及外源化感物质对苜蓿、小麦生理的影响第46-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1.2 试验方法第47页
            1.2.1 浸提液制备第47页
        1.3 数据处理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8页
        2.1 苜蓿、小麦浸提液对苜蓿、小麦生理的影响第47-53页
            2.1.1 对苜蓿、小麦SOD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2.1.2 对苜蓿、小麦POD活性的影响第48页
            2.1.3 对苜蓿、小麦CAT活性的影响第48-50页
            2.1.4 对苜蓿、小麦MDA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2.1.5 对苜蓿、小麦H2O2含量的影响第51页
            2.1.6 对苜蓿、小麦相对膜透性的影响第51-53页
        2.2 外源化感物质对苜蓿、小麦生理的影响第53-58页
            2.2.1 对苜蓿、小麦SOD活性的影响第53页
            2.2.2 对苜蓿、小麦POD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2.2.3 对苜蓿、小麦CAT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2.2.4 对苜蓿、小麦MDA含量的影响第55-56页
            2.2.5 对苜蓿、小麦H2O2含量的影响第56页
            2.2.6 对苜蓿、小麦相对膜透性的影响第56-58页
    3 讨论第58-59页
    4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60-63页
    1.讨论第60-61页
    2.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第63-73页
导师简介第73-74页
作者简介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矮壮素对饲草型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及变异株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