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矮壮素对饲草型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项目来源第2-3页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5页
    1 试验材料介绍第10-11页
        1.1 矮壮素第10页
        1.2 黑麦第10-11页
        1.3 小黑麦第11页
    2 植物抗倒伏能力及相关物理和化学特性第11-13页
        2.1 倒伏的因素及危害第11-12页
        2.2 抗倒伏能力研究进展第12-13页
        2.3 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第13页
        2.4 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第13页
    3 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3-14页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4-15页
        4.1 目的意义第14页
        4.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4.2.1 矮壮素对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的影响第14页
            4.2.2 矮壮素对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的影响第14页
            4.2.3 种子产量第14-15页
第二章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的影响机制第15-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17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15-16页
        1.2 试验材料第16页
        1.3 种植与田间管理第16页
        1.4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16页
        1.5 测定指标第16-17页
            1.5.1 株高、节长、外径第16页
            1.5.2 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茎秆充实度第16-17页
        1.6 统计分析第1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28页
        2.1 株高第19-21页
            2.1.1 生育时期间株高的差异第19-20页
            2.1.2 矮壮素浓度间株高的差异第20-21页
            2.1.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株高的差异第21页
        2.2 节间长第21-23页
            2.2.1 生育时期间节间长的差异第21-22页
            2.2.2 矮壮素浓度间节间长的差异第22页
            2.2.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节间长的差异第22-23页
        2.3 第2节间外径第23页
            2.3.1 生育时期间外径的差异第23页
            2.3.2 矮壮素浓度间外径的差异第23页
            2.3.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外径的差异第23页
        2.4 抗折力第23-24页
            2.4.1 生育时期间抗折力的差异第23页
            2.4.2 矮壮素浓度间抗折力的差异第23-24页
        2.5 抗倒伏指数第24-25页
            2.5.1 生育时期间抗倒伏指数的差异第24页
            2.5.2 矮壮素浓度间抗倒伏指数的差异第24-25页
            2.5.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抗倒伏指数的差异第25页
        2.6 茎秆充实度第25-26页
            2.6.1 生育时期间茎秆充实度的差异第25-26页
            2.6.2 矮壮素浓度间茎秆充实度的差异第26页
            2.6.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茎秆充实度的差异第26页
        2.7 小黑麦与黑麦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的比较第26-28页
    3 讨论第28-29页
    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的影响机制第30-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30页
        1.2 试验材料第30页
        1.3 种植与田间管理第30页
        1.4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30-31页
        1.5 测定指标第31页
        1.6 统计分析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2.1 可溶性总糖第31-34页
            2.1.1 生育时期间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差异第31-33页
            2.1.2 矮壮素浓度间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差异第33页
            2.1.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差异第33-34页
        2.2 氮含量第34-37页
            2.2.1 生育时期间氮含量的差异第34页
            2.2.2 矮壮素浓度间氮含量的差异第34-35页
            2.2.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氮含量的差异第35-37页
        2.3 钾含量第37-38页
            2.3.1 生育时期间钾含量的差异第37页
            2.3.2 矮壮素浓度间钾含量的差异第37页
            2.3.3 生育时期×矮壮素浓度交互作用间钾含量的差异第37-38页
        2.4 小黑麦与黑麦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的比较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4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机制第41-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41-42页
        1.2 试验材料第42页
        1.3 种植与田间管理第42页
        1.4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42页
        1.5 测定指标第42页
            1.5.1 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第42页
            1.5.2 生育期第42页
            1.5.3 种子产量第42页
        1.6 统计分析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2.1 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第42-43页
            2.1.1 穗长第42-43页
            2.1.2 小穗数第43页
            2.1.3 穗粒数第43页
            2.1.4 穗粒重第43页
        2.2 生育期第43页
        2.3 种子产量第43-44页
        2.4 种子产量和抗倒伏指标的相关性第44-46页
        2.5 小黑麦与黑麦种子产量的比较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8页
    4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1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抗倒伏相关物理特性的影响机制第49页
    2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倒伏相关化学特性的影响机制第49页
    3 矮壮素对小黑麦和黑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机制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致谢第57-58页
导师简介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cGMP对黑麦草抗盐性影响
下一篇:苜蓿、小麦自毒与他感生理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