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燕麦论文

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及变异株系特征分析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项目来源第6-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6页
        1.2.1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第9-10页
        1.2.2 牧草多倍体育种概况第10-11页
        1.2.3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第11-12页
            1.2.3.1 物理诱导法第11页
            1.2.3.2 化学诱导法第11-12页
        1.2.4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第12-16页
            1.2.4.1 形态学鉴定第13页
            1.2.4.2 细胞学鉴定第13-15页
            1.2.4.3 遗传标记第15页
            1.2.4.4 分子学鉴定第15-16页
第二章 秋水仙素处理对二倍体燕麦种苗变异的影响第16-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6-17页
        2.1.1 试验材料第16页
        2.1.2 试验方法与设计第16页
        2.1.3 种苗变异率、存活率观测第16-17页
    2.2 数据统计分析第1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7-22页
        2.3.1 秋水仙素处理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第17-22页
            2.3.1.1 变异种苗形态特征第17-18页
            2.3.1.2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二倍体燕麦变异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第18-19页
            2.3.1.3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小粒裸燕麦种苗变异率与存活率的影响第19-20页
            2.3.1.4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Zy003619燕麦种苗变异率与存活率的影响第20-22页
    2.4 讨论第22-23页
        2.4.1 秋水仙素处理下种苗形态的变化第22页
        2.4.2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燕麦种苗的诱变效果第22-23页
    2.5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燕麦染色体变异的影响第24-4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页
        3.1.1 试验材料第24页
        3.1.2 试验方法与设计第24页
    3.2 测定指标和方法第24-26页
        3.2.1 根尖染色体数目第24-25页
        3.2.2 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定第25-2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6-39页
        3.3.1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下燕麦根尖各倍性细胞所占比例第26-28页
        3.3.2 染色体核型分析第28-37页
            3.3.2.1 二倍体染色体类型燕麦的核型特征分析第28-31页
            3.3.2.2 三倍体类型燕麦的核型特征分析第31-34页
            3.3.2.3 四倍体类型燕麦的核型特征分析第34-37页
        3.3.3 不同倍性燕麦的核型比较第37-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3.4.1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二倍体燕麦的加倍效果第39页
        3.4.2 不同倍性燕麦核型特征分析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秋水仙素处理后燕麦变异株系的特征分析第41-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页
        4.1.1 试验材料第41页
        4.1.2 试验方法第41页
    4.2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41-42页
        4.2.1 生育期第41-42页
        4.2.2 形态特征第42页
        4.2.3 气孔大小第42页
    4.3 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4.4.1 变异株的生育期变化第42-43页
        4.4.2 变异株形态特征变化第43-47页
            4.4.2.1 茎粗第43页
            4.4.2.2 株高第43-44页
            4.4.2.3 叶长、叶宽第44页
            4.4.2.4 叶绿素相对含量第44-45页
            4.4.2.5 叶片下表皮细胞气孔、保卫细胞第45-47页
    4.5 讨论第47-48页
        4.5.1 秋水仙素处理后变异株形态特征的变化第47页
        4.5.2 叶片下表皮气孔和保卫细胞的变化第47-48页
    4.6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49-52页
    5.1 讨论第49-50页
        5.1.1 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第49-50页
        5.1.2 变异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气孔变化第50页
    5.2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9页
个人简介第59-60页
导师简介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苜蓿、小麦自毒与他感生理作用研究
下一篇:外源NO对紫花苜蓿抗旱性及主要含氮物质合成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