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0-13页 |
三、拟突破之处及难点 | 第13-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主体框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蓝普顿其人及其学术历程 | 第15-25页 |
第一节 蓝普顿其人 | 第15-19页 |
一、幼年经历:中国情结萌芽 | 第15-16页 |
二、教育经历:传承名师衣钵 | 第16-17页 |
三、他人眼中的蓝普顿:严谨持中的务实派学者 | 第17-18页 |
四、性格特点:完美型人格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蓝普顿中国研究的发展轨迹 | 第19-25页 |
一、第一阶段始于校园:聚焦中国公共卫生政策(1965-1987年) | 第20-21页 |
二、第二阶段盛于智库:探索中美关系发展之道(1988-1997年) | 第21-22页 |
三、第三阶段成于象牙塔:追踪中国力量变化(1997年至今)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及其思想脉络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中国研究之形成 | 第25-31页 |
一、了解中国:以中国医疗系统研究为起点 | 第26-27页 |
二、剖析中国:在中国政治研究中发展 | 第27-28页 |
三、看好中国:在研究美国对华政策中形成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中国研究之成熟 | 第31-34页 |
一、分析“中国力量”:中美仍具合作空间 | 第32-33页 |
二、核心问题看法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中国研究之丰富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对华认知演变之背景探析 | 第35-39页 |
一、对华政策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35-36页 |
二、调整中国研究侧重点的背景 | 第36-39页 |
第三章 蓝普顿中国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研究特点 | 第39-41页 |
一、现实主义视角 | 第39-40页 |
二、重视个人因素的作用 | 第40页 |
三、“中国”视角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1-47页 |
一、田野调查 | 第41-42页 |
二、层次分析 | 第42-43页 |
三、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 | 第43-44页 |
四、个案分析 | 第44-45页 |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对蓝普顿的学术定位及影响评估 | 第47-59页 |
第一节 蓝普顿在当代知华派学者中的定位 | 第47-50页 |
一、纵向定位:第三代知华派学者 | 第47-49页 |
二、横向定位:现实而全面的友华派学者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政策影响力分析 | 第50-56页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1页 |
二、蓝普顿的中国研究与美政府对华政策匹配情况分析 | 第51-56页 |
三、关于蓝普顿的影响力分析 | 第56页 |
第三节 蓝普顿在美国对华决策中影响力式微的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一、个人因素 | 第57页 |
二、国内政治因素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件1:蓝普顿年表 | 第64-65页 |
附件2:关于知华派学者的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