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西北贫困地区的环境状况 | 第10页 |
1.1.2 贫困山村整体发展落后且各村庄发展程度差异大的现实 | 第10页 |
1.1.3 西北贫困地区村庄亟待探寻一套适宜性的规划策略 | 第10-11页 |
1.2 课题释义 | 第11-13页 |
1.2.1 村庄规划 | 第11页 |
1.2.2 岷县村庄 | 第11-12页 |
1.2.3 适宜性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1.4.1 乡村规划的研究 | 第13-19页 |
1.4.2 村庄发展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3 乡村建设的实践 | 第21-23页 |
1.4.4 研究的启示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23-2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岷县村庄规划研究路径确定 | 第28-44页 |
2.1 岷县村庄现场调研 | 第28-29页 |
2.1.1 调研方法 | 第28页 |
2.1.2 调研对象 | 第28-29页 |
2.2 村庄概况 | 第29-38页 |
2.2.1 自然地理状况 | 第30-31页 |
2.2.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1-35页 |
2.2.3 社会文化情况 | 第35-36页 |
2.2.4 现状建成环境 | 第36-38页 |
2.3 实现目标 | 第38-39页 |
2.3.1 时代目标:满足生态、生产、生活的需求 | 第38-39页 |
2.3.2 地域目标:满足地域文化的需求 | 第39页 |
2.4 研究路径 | 第39-42页 |
2.4.1 村庄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9-41页 |
2.4.2 主、客体与村庄发展差异的辩证关系 | 第41页 |
2.4.3 基于村庄发展差异的岷县村庄规划研究路径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4页 |
3. 山区客体环境限制下岷县村庄发展条件 | 第44-60页 |
3.1 岷县村庄发展的客体环境构成 | 第44页 |
3.2 自然环境——村庄发展的生态基础 | 第44-52页 |
3.2.1 不同的自然观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生态环境限制下岷县村庄的地带性分布 | 第46-52页 |
3.3 要素环境——村庄发展的经济基础 | 第52-57页 |
3.3.1 生产要素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 岷县村庄发展的要素环境 | 第53-55页 |
3.3.3 人地关系矛盾下岷县村庄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 | 第55-57页 |
3.4 政策环境——村庄设施建设的保障基础 | 第57-59页 |
3.4.1 政策制度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 第57页 |
3.4.2 岷县村庄建设的政策环境 | 第57-58页 |
3.4.3 地方财政限制下岷县村庄的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4. 村民主体认知决策下岷县村庄发展差异 | 第60-76页 |
4.1 村民主体需求的基本认知 | 第60-64页 |
4.1.1 村民主体需求的构成 | 第60-61页 |
4.1.2 山区客观环境对村民主体需求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3 主体需求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 村民主体需求下岷县村庄的演进 | 第64-71页 |
4.2.1 由简单到复杂的功能增值 | 第64-65页 |
4.2.2 由混沌到秩序的空间形态 | 第65-69页 |
4.2.3 由自发到自觉的地域表达 | 第69-71页 |
4.2.4 村民主体需求下岷县村庄的发展逻辑 | 第71页 |
4.3 岷县村庄发展的差异 | 第71-74页 |
4.3.1 岷县村庄发展的不同点 | 第72-73页 |
4.3.2 岷县村庄发展的相同点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5. 基于村庄分类的岷县村庄适宜性规划对策 | 第76-112页 |
5.1 村庄分类的必要性 | 第76页 |
5.1.1 符合山区客体环境特征 | 第76页 |
5.1.2 满足不同村庄主体需求 | 第76页 |
5.2 村庄分类方法 | 第76-88页 |
5.2.1 村庄发展条件评价标准构建的提出 | 第77页 |
5.2.2 发展条件评价原则 | 第77-78页 |
5.2.3 发展条件评价层次结构 | 第78-83页 |
5.2.4 发展条件评价标准构建 | 第83-87页 |
5.2.5 发展条件评价结果分析与修正 | 第87-88页 |
5.3 村庄分类——以梅川镇村庄为例 | 第88-93页 |
5.3.1 梅川镇村庄的代表性分析 | 第88-90页 |
5.3.2 梅川镇村庄发展条件评价 | 第90-91页 |
5.3.3 梅川镇村庄分类 | 第91-93页 |
5.4 样本村庄概况 | 第93-99页 |
5.4.1 样本村庄概况 | 第94-96页 |
5.4.2 样本村庄发展条件评价 | 第96-99页 |
5.4.3 样本村庄分类 | 第99页 |
5.5 适宜性规划目标的提出 | 第99-100页 |
5.5.1 共性目标 | 第100页 |
5.5.2 个性目标 | 第100页 |
5.6 基于共性特征的规划策略应对 | 第100-104页 |
5.6.1 宏观层面:控制村落形态,保育生态格局 | 第101页 |
5.6.2 中观层面:街巷空间梳理,延续传统肌理 | 第101-103页 |
5.6.3 微观层面:空间风貌整治,演绎特色民风 | 第103-104页 |
5.7 基于个性特征的规划策略应对 | 第104-109页 |
5.7.1 生存安全导向下生态的保护 | 第104-105页 |
5.7.2 生活保障导向下设施的改善 | 第105-107页 |
5.7.3 生产发展导向下产业的婵变 | 第107-109页 |
5.8 小结 | 第109-112页 |
6. 结语 | 第112-114页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6.2 论文研究不足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2-125页 |
图录 | 第122-123页 |
表录 | 第123-125页 |
附录 | 第125-136页 |
附录一:村庄发展件评价层次结构相关研究汇总 | 第125-128页 |
附录二:指标层次结构合理性调查 | 第128-129页 |
附录三:指标权重调查 | 第129-130页 |
附录四:梅川镇调研资料汇总 | 第130-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6页 |
发表论文 | 第136页 |
项目实践 | 第136页 |